當前閱讀:白洋澱生態修復記(人民眼·生態治理)

澱區整體水質從2017年的劣五類提升至2021年的三類,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白洋澱生態修復記(人民眼·生態治理)

本報記者 張騰揚

2022年05月27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白洋澱生態修復記(人民眼·生態治理)

一艘打撈船在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景區內清理漂浮物。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工人在雄安新區藻苲澱退耕還澱濕地恢復工程項目區內清理雜草。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白洋澱俯瞰。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5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白洋澱也由此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

如今,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水質發生歷史性變化。記者從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白洋澱澱區整體水質為三類,主要指標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同比分別下降16.8%、16.1%和30.4%。至此,白洋澱水質從2017年的劣五類全面提升至三類,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143個澱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被譽為“華北之腎”。但一段時間以來,地處大清河流域“九河下梢”的白洋澱,也曾遭遇“口渴”、污染等威脅。

雄安新區囊括白洋澱整個水域。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專程前往白洋澱。考察中,總書記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將來城市距離白洋澱這麼近,應該留有保護地帶。要有嚴格的管理辦法,絕對不允許往裡面排污水,絕對不允許人為破壞。

2019年1月16日,在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談到雄安新區下大氣力處理城和澱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講起選址的考慮:“當時選址在這,就是考慮要保護白洋澱,而非損害白洋澱。城與澱應該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加強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成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的關鍵環節。

2018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對〈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批復》提出:“加強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同步加大上游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逐步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

河北省委、省政府隨后印發的《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明確以水面恢復、水質達標、生態修復為目標,提出白洋澱生態用水保障、流域綜合治理、澱區生態修復、保護與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和舉措。

經過短短幾年治理,白洋澱水質持續改善,“華北之腎”功能加快恢復。

2021年8月18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關於雄安新區和白洋澱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實現了《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明確的階段性目標。”

日前,記者來到白洋澱,探尋“華北明珠”重放光彩背后的故事。

水面恢復,讓水多起來

實施退耕還澱,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澱區水位穩定保持在7.2米左右,面積從約170平方公裡恢復至293平方公裡左右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小艇緩緩撥開細浪,駛向白洋澱深處的雄安新區安新縣安新鎮王家寨村。王家寨四面環水,村民們分散居住在一個主島和17個小島上,以水為路,以舟代步。68歲的王家寨村村民陳景花笑容滿面,向乘客自豪地介紹著家鄉。她從小生長在漁民之家,對這一澱清凌凌的水格外有感情。

“春放魚鷹夏撒網,秋天的螃蟹簍裡藏。”陳景花說,王家寨人靠水吃水,世代捕魚為生。她至今難忘的是,小時候和伙伴們在澱裡劃船,渴了摘片荷葉圍成碗狀,舀起清冽的水就喝。

上世紀70年代后,由於氣候干旱、上游來水減少、工農業用水量增加等原因,白洋澱水位持續下降、大旱干澱現象頻發,澱底沙土成片裸露。原本四面環水的王家寨,周邊成為一片旱地。陳景花一度每天挑著擔子去村口的深水井裡打水。

“澱干了,魚沒了。”陳景花和丈夫主要靠編蘆葦席掙錢養家,不少漁民則在干涸的澱內種植高粱、西瓜等作物,收成不理想,許多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

遭遇干澱“口渴”的,不只是王家寨。雄安新區設立前,白洋澱澱區面積縮小至約170平方公裡。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實施退耕還澱,澱區逐步恢復至360平方公裡左右。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統籌引黃入冀補澱、上游水庫及本地非常規水資源,合理調控澱泊生態水文過程,使白洋澱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

由安新縣城向西,穿越一個個村庄,便來到白洋澱首個入澱河口人工濕地——府河河口濕地。抬眼眺望,陽光下,大片繁盛的草木與縱橫交錯的水道交織,不時傳來陣陣鳥鳴。“這裡現在是白洋澱重要的生態屏障。雄安新區設立以前,這是一大片農地。”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趙憲偉介紹,從2019年開始,雄安新區實施退耕還澱,逐步恢復澱泊水面。截至2021年底,全區稻田、藕田退耕還澱15.05萬畝,旱田退耕還澱11.9萬畝。

為白洋澱“解渴”,離不開生態補水。2018年4月至6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向白洋澱實施生態補水,白洋澱及其上游河道獲生態補水1億立方米。2019年2月1日,隨著白洋澱引黃泵站3台水泵陸續啟動,引黃入冀補澱工程開始以每秒15立方米的流量向澱區內輸水。工程自河南省濮陽市渠村引黃閘取黃河水,經過482公裡長途奔流,每年可向白洋澱補水1.1億立方米。

水到還需“渠”成。2018年起,河北省持續開展清理河湖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問題專項行動,對白洋澱全部補水河道及140條50公裡長度以上河流河道實施全面清理整治,累計清除河道垃圾1100萬立方米,拆除各類違建1241處,取締非法採砂場105處,清除樹障2.13萬畝。

“合理規劃路線,提升補水效率。”河北省保定市水利局建設與管理處干部杜闖介紹,沙河、唐河等入澱河流河道寬、線路長,市水利局在規劃補水線路時,適當取道沙河干渠、唐河干渠等人工渠道,代替原有河道向下游補水,補水線路裡程縮短,補水損耗大幅降低。

走近水流湍急的保定市順平縣唐河干渠,5米寬的渠道底部和兩側已由混凝土和水泥砌石硬化,兩岸安裝了隔離網和防護欄,防止傾倒垃圾、私自截留引水。下游進入保定市區前,干渠又改走地下暗管。“路線全程硬化或封閉,防止滲漏,減少蒸發,輸水效率遠高於露天沙化的河道。”杜闖說。

目前,河北省已完成府河、孝義河、瀑河等白洋澱上游280公裡補水河道綜合整治。

汩汩清流入澱來,澱中村重煥生機。如今的王家寨碧水連天,鳥飛魚躍。春來,蘆芽吐翠,萬物復萌﹔夏至,紅蓮綠葦,蛙鼓鳥鳴﹔秋到,蘆花飛舞,天藍水清﹔冬臨,大雪滿澱,別具風情。最令陳景花欣慰的是,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鳑鲏魚、黑魚重現白洋澱,王家寨再現水鄉漁村、荷塘葦海的往昔景象。

據介紹,河北省水利部門統籌黃河水、長江水和水庫水等多源補水渠道,2018年以來累計入澱水量26.66億立方米,澱區水位穩定保持在7.2米左右,面積由約170平方公裡恢復至293平方公裡左右。與此同時,通過白洋澱控制工程向下游河道(趙王新河)放水1億立方米以上,有效改善了白洋澱的水動力和水循環。

水質達標,讓水清起來

內源治理與外源截污並重,103個澱中村、澱邊村的生活污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雄安新區水產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

入夏的白洋澱,水面波光粼粼,蘆葦搖曳生姿,小艇泊靠在王家寨碼頭后,一座集裝箱大小的污水處理裝置映入眼帘。“污水淌進去,清水流出來。”王家寨村黨支部書記王軍介紹,這座可移動式污水處理裝置日處理量達80噸,相當於一座小型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水質優於河北省一級A污水排放標准,可通過壓力泵導排到澱區之外,用於安新縣生態公園綠化和農業灌溉。

步入農家小院,陳景花走進廚房洗碗刷鍋,泛著白色泡沫的餐廚廢水順著水槽流入下水道,最終匯入村頭的污水處理裝置。陳景花說,王家寨過去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直排入澱,影響白洋澱水質,村子附近水域呈黃綠色。

雄安新區雄縣、容城、安新3縣共有103個澱中村、澱邊村,總人口約24.5萬。據保定市原環保局統計,雄安新區成立前,澱中村、澱邊村的氮、磷輸入量分別佔流域總輸入量的1/4和1/3。

2019年初,雄安新區對澱中村、澱邊村實施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治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引進北京排水集團組建河北雄安北排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為王家寨因地制宜配建了3座污水處理站和9座水沖式公廁。在改造原有排水管線的基礎上,施工人員結合王家寨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特點,繞島一周布置收水管線,村民生活污水可全部收集,流入小型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

“迄今,白洋澱103個澱中村、澱邊村的生活污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39個澱中村的59座生活污水處理站尾水全部導出澱外資源化利用。”趙憲偉說,截至2021年底,雄安新區全域576個村庄實現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入澱河流沿線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白洋澱屬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流域面積3萬多平方公裡,涉及30多個縣(市、區)。修復白洋澱,必須推進上下游、左右岸、澱內外等全流域治理和保護。《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堅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實施入澱河流水質目標管理,全面治理工業污染源,強化城鎮、鄉村污水收集處理,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打造良好河流生態環境,確保入澱河流水質達標。”

“內源治理與外源截污並重。”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何立濤介紹,雄安新區與上游保定市協同制定產業政策。2017年以來,白洋澱全流域排查取締污染企業,完成流域內37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雄安新區水產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與此同時,污水處理能力持續提標擴容,截至2021年底,保定市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75萬噸,比2015年增加47%。

202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白洋澱流域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挂牌成立,在全流域設置61個考核監測斷面,建設42座水質自動監測站,上游各市對流域內全部入澱排口及852家重點監控涉水企業安裝污水在線監控設施,織密流域監測網絡。

2017年劣五類、2018年五類、2019年四類,多管齊下,白洋澱水質逐年改善。2021年,白洋澱澱區及上游有水入澱河流水質全部達到三類及以上標准,為近年來最好水平。

水清葦綠引客來,王家寨的農家樂和水上旅游項目更紅火了。村民辛春花家的餐桌上擺滿了大青蝦、嘎魚等特色水產,她正熱情張羅著招待游客。“白洋澱治理前,魚蝦總是有股土腥味兒。現在水清了,魚蝦也鮮美了。”今年62歲的辛春花21年前利用自家小院開起了農家樂,那時的白洋澱水質條件差,大旱干澱時有發生,游客時有時無,生意不溫不火。如今,王家寨的民宿數量已從當初的6家發展到30多家。辛春花的兒子辭去在北京的工作,回來幫忙,一家人將民宿辦得有聲有色。

“大澱風光好,水是生財寶,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它。”王軍說,2020年起,王家寨的柴油船逐步更換為節能環保的天然氣船。

生態修復,讓水活起來

清理澱底淤泥,建成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濕地,野生鳥類數量不斷增加

巨大的螺旋絞刀頭探入澱底,將黑色淤泥切割、攪動、打散……在安新縣白洋澱生態清淤三期工程現場,一艘20多米長的綠色絞吸船正在作業。在離心泵的作用力下,淤泥被吸入半米粗的全封閉排泥管道,之后將送至10余公裡外的集中作業區淨化處理。

“一艘絞吸船,每小時連水帶泥清理2700立方米。”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朱寶鋒說,當地農民養魚、種藕,長期投放餌料和農藥,導致澱底淤泥污染嚴重,水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恢復退化區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進水生動物土著種增殖和種類增加,恢復和保護鳥類棲息地,提高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增強白洋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雄安新區成立后,在白洋澱退出養殖、清理網箱養魚基礎上,著力集中清理澱底淤泥,探索開展生態修復。2019年至2020年,雄安新區試點開展兩期2.42平方公裡生態清淤工程,並委托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組織編制了《2020年白洋澱內源污染治理擴大試點實施方案》,治理魚塘169個,處理塘水367萬立方米,拆除堤埝45.7萬立方米,種植沉水植物277.35萬平方米。

2021年,雄安新區穩步推進白洋澱生態清淤三期工程,清淤面積達209平方公裡,覆蓋約2/3的白洋澱水域。今年4月25日,隨著最后一個重污染魚塘治理完畢,白洋澱生態清淤三期工程一標段清淤任務順利完成,清淤總量173.24萬立方米。預計到6月底,累計清除底泥350萬立方米。

“清走淤泥,恢復生態。”朱寶鋒說,對清淤后的區域,實施自然修復,栽種穗花狐尾藻、輪葉黑藻、竹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同時增殖放流螺螄、湖蚌和底棲性魚類。截至2021年底,白洋澱流域累計實施增殖放流苗種2.7億單位以上。

白洋澱地處九河下梢,把住上游來水“入關口”是改善水質的關鍵。府河是白洋澱入澱河流中3條常年有水河流之一。2019年9月,雄安新區啟動府河河口濕地工程建設,濕地佔地面積約4.23平方公裡,是目前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濕地。

“所謂‘功能’,主要就是淨化水質。”趙憲偉說,工程採用近自然生態治污模式。上游入澱河水進入濕地后,首先經過前置沉澱生態塘,降低進水懸浮物濃度﹔隨后進入潛流濕地,通過三級床體中的基質—微生物—植物共同作用,對污染物實施強化淨化﹔最后經過水生植物塘,對水質進行再次提升,保障出水水質達標。

步入府河河口濕地工作站,一排排玻璃缸映入眼帘,裡面是各種姿態不同的水生植物,這是項目團隊從白洋澱區域優選出的適宜品種。趙憲偉說,濕地淨化過程全部採用植物、微生物、底棲動物等生化方式處理,不添加任何藥劑。特別是1.31平方公裡的水生植物塘,栽植了30多種適宜性水生植物,形成近自然水生生物群落,進一步降低水中的污染物。

行走在府河河口濕地土堤上,由大小不一、質地不同石子鋪墊的一畦畦濕地床體裡,一叢叢水生植物開始冒出新芽,隨著水流節奏涌蕩的藻類清晰可見。記者隨手用礦泉水瓶灌取了半瓶渠中之水,透過陽光,瓶中的水質清澈透亮。據統計,自2020年6月府河河口濕地調試運行以來,已經執行過數十次導排淨水行動,入澱污染物中氨氮平均去除率達到40%,總磷平均去除率達50%,有效淨化了水質。

舉起望遠鏡,隻見遠處入澱河道裡成群野鴨正在戲水,不時還有翩翩起舞的白鶴飛過水面。“白洋澱蓄水面積增加,水質不斷改善,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趙憲偉說,以前白洋澱入澱水量小、水位低,一入冬基本上就結冰了,現在即便隆冬時節也有部分水面可供鳥類棲息。

據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白洋澱野生鳥類數量達到23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白枕鶴、青頭潛鴨等10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水雉、黑翅鳶等41種。與雄安新區設立前相比,野生鳥類數量增加30多種。

“白洋澱生態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績,但也面臨一些突出短板和弱項,比如,補水主要依靠引黃入冀、南水北調等外調水,對外依存度偏高,難以長期持續。”何立濤說,我們將深入開展白洋澱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大力實施白洋澱生態補水與節約用水工程,建立健全流域協同治理工作機制等,打造白洋澱優美生態環境,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雄安。

(責編:王紅、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