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雄安新區全力打造適應高質量發展人才高地

加快聚集支撐疏解創新創業新人才

雄安新區全力打造適應高質量發展人才高地

2022年05月17日09:47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雄安新區全力打造適應高質量發展人才高地

5月15日,雄安新區根據建設發展工作需要,面向全國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發布公開選聘工作人員,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的注目。

雄安新區自設立以來,便始終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廣攬英才,持續提升軟硬環境吸引力,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人才高地。

“新人才”工作全面鋪開

廣納各類英才,為雄安新區高標准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去年,雄安新區出台《關於加快聚集支撐疏解創新創業新人才的實施方案》,提出圍繞“人才、人氣、人聚”和“聚集支撐疏解、創新創業的新人才”總體目標,結合新區建設發展和疏解承接時序,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新人才”工作全面鋪開。2021年,雄安新區編制完成《河北雄安新區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並全面啟動實施“雄才計劃”一攬子工程,提出利用三年時間,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加大兩院院士、相關產業領軍人物、創新團隊引進力度,圍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布局人才鏈,形成具有國家競爭力的人才體制、工作機制、政策體系和服務品牌,初步建成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區和人才特區。

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雄安新區正處在特殊的發展階段,在人才資源全國乃至全球流動的大背景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人才工作的落腳點,也是新區人才工作成效的重要體現。該負責人表示,“不光要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在人才待遇上,新區認真分析不同層級、不同類型人才的共性需求、個性需求,建立包括教育、醫療、住房、稅收獎勵等在內的‘菜單式’人才待遇政策包,把人才待遇政策做得更加精准、做到人才心坎裡。”

一系列引進人才的措施順利出台:創新引才工作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配置,注重加強政府在產業集聚、平台構建、政策扶持方面的引導,更多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人才在政產學研間自由流動﹔加大政府對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的工作補貼、物質獎勵、重點科研項目資助力度,使新區人才引進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健全完善人才“一鍵式、一站式、一條龍”全程服務制度,對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保姆式”優質高效服務等。此外,針對外地人才的積分落戶也即將正式上線,同時針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和引進人才還設有綠色通道

截至今年4月,雄安新區、三縣及雄安集團通過社會招聘、校園招聘等方式和多種渠道,累計選錄和招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高學歷人才1000余名,柔性引進院士、專家等高端人才12名,通過項目合作引進規劃建設重點領域人才100余名,各類創新創業人員加速流入。

人才服務保障日趨完善

當前,雄安新區已經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時期,各項工作都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需要各類優秀人才的加入。

“當一個地區能持久、穩定保持對人才真正的尊重,該地區集聚人才的機制自然就會形成。”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穆桂斌表示,引進人才應立足雄安的歷史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充分依托國家信用,大力吸引社會投資,集聚匹配雄安發展方向的多元化高層次人才。同時要打造特色產業、依托產業吸引人才,通過干事創業平台,使人才與產業、政策、項目、資金充分結合,迸發集聚效應。

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新區歡迎高精尖缺的人才來創新創業,但不僅僅是這類人才,一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發展,需要各類人才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共同出力。“新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將處於邊建設邊發展時期,新人才是符合新區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並不等同於高端人才。所以,我們既歡迎白領、骨干、精英,也歡迎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工作人員以及青年儲備人才。

堅持“政治引領,疏解引導,產業引聚,服務引吸”引才思路,新區“新人才”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人才載體和平台加速集聚,人才規模持續增長,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發展環境更加優化。預計到2023年,“新人才”工作形成品牌,並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人才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人才服務保障趨於完善,“雄才計劃”將成為知名品牌,新產業對新人才的吸引力和新人才對新產業的推動力得到充分發揮,初步建成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區和人才特區

據介紹,雄安新區將圍繞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充分發揮事業平台和疏解資源優勢,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加快高校、醫院、央企總部、科研院所等疏解力度,積極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端高新產業,強力推進啟動區產業園、科學園、大學城、金融島、創新坊建設,以大規模疏解帶動全國乃至全球高端人才向新區集聚,努力將雄安新區建設成為“干事創業的熱土”和“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未來之城。(田恬)

(責編:王紅、施雲娟)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