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讓城與澱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現場評論·新時代的偉大實踐⑩)

讓城與澱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現場評論·新時代的偉大實踐⑩)

張騰揚

2022年09月30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讓城與澱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現場評論·新時代的偉大實踐⑩)

青頭潛鴨、紅尾水鴝、紫翅椋鳥,珍稀鳥類在這裡棲息﹔禽類吃蝦、白鷺吃魚、雁鴨吃水草,生物鏈條形成良性循環。來到河北雄安新區,探訪白洋澱水域,蘆葦青青荷花開、水鳥翩翩魚蝦躍的景象映入眼帘。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一段時間以來,地處大清河流域“九河下梢”的白洋澱,曾遇到“口渴”、污染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專程前往白洋澱,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談到選址考慮時,指出“當時選址在這,就是考慮要保護白洋澱,而非損害白洋澱。城與澱應該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建設好雄安新區,一項重要工作是加強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治理和保護自然生態要堅持系統思維。白洋澱從“澱干了,魚沒了”,到如今魚躍鳥飛,得益於恢復了水面讓水多起來、恢復了水質讓水清起來、恢復了水生態讓水活起來。河北省多措並舉、綜合施策,一方面制定並落實《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另一方面,從外源上整治工業污染、嚴禁增量輸入,在內源上治理消除澱中村澱邊村存量污染,調水補水恢復水域面積,植樹造林恢復生態功能。系統推進、一體治理、綜合修復,像編織蘆葦席一樣,把白洋澱生態保護網織得更加細密。

白洋澱治理和修復,成在澱泊,功在全流域。為避免出現“九龍治水”“各管一段”情況,河北專門設立白洋澱流域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全流域設置61個考核監測斷面,對流域內全部入澱排口及852家重點監控涉水企業安裝污水在線監控設施。2017年以來,白洋澱水質逐年改善,2021年澱區及上游有水入澱河流水質全部達到三類及以上標准。事實証明,立足全流域全區域,既有治標的具體措施,又有治本的長效機制,既採用“防洪、補水、治污”系統推進,又謀劃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鄉村一體化管控,才能在改善生態系統、優化生態結構中打造優美環境。

雄安新區是“未來之城”,白洋澱是“華北明珠”,新城與澱泊因水而聯、共融共生。如今走進雄安新區,不僅有碧波蕩漾的白洋澱,還有郁郁蔥蔥的“千年秀林”,率先啟動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成效顯現。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到劃定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從先植綠、后建城,到一城活水、水城共融﹔從不建高樓林立的城市,到打造疏密有度、綠色低碳、返璞歸真的環境……雄安新區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藍綠交織、清新明亮中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以山清水秀做標杆的生態建設、城市建設,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舒展美麗新畫卷。

“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作家孫犁筆下的荷花澱,令人神往。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就能盡顯“中華風范、澱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在燕趙大地上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作者為本報河北分社記者)

(責編:李雪晴、施雲娟)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