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打通阻隔 恢復澱區生態系統完整性——加快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三)

打通阻隔 恢復澱區生態系統完整性——加快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三)

張偉亞

2021年10月12日09:01  來源:河北日報

日前,航拍孝義河河口濕地水質淨化工程現場。 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攝

日前,雄安新區藻苲澱水系疏通工程順利通過完工驗收,實現了白洋澱東、西部澱區依靠水系通道相互連通的功能性要求。

標本兼治,內外兼“修”,雄安新區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在前期嚴管排放、治理澱區生產生活污染基礎上,轉向本體存在的治理問題:下更大力氣解決“內源污染”,打通壕溝縱橫和養殖魚塘造成的水體阻隔,增強局部水動力,提高自淨能力與生態修復。

從科學生態清淤、入澱河口濕地治理,再到著力打造“百澱聯通”工程,隨著白洋澱治理的深入和科學穩妥推進,一幅清新明亮的畫卷正在呈現。

水系疏通

澱區東西部實現匯流

日前,護鳥志願者、安新縣同口村教師韓戰橋在白洋澱特大橋上,面對穿橋而過的藻苲澱水系疏通工程不停地拍照,“你看,這疏通工程就像藻苲澱投入主澱區懷抱的通衢,一路向東匯入大澱。”

藻苲澱水系疏通工程順利完工,意味著白洋澱東西部澱區的聯通更加順暢。該工程位於藻苲澱東側、府河北側,該區域是白洋澱東、西部澱區連接的咽喉地帶。入澱河流中有萍河、瀑河、漕河、府河4條河進入西部澱區的藻苲澱區域,后經該區域的水系進入東部澱區。

“藻苲澱以前是孤立的,它位於白洋澱西部區域,約佔澱區面積的七分之一,這麼大面積的水不流動,自身水質出現問題,對白洋澱主體水質改善起到不小的阻礙。”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藻苲澱內水系多年未進行疏通,難以滿足汛期快速排洪需求,上游來水無法及時達到澱區東部,難以實現有效的水力交換。此外,澱區圍墾造田、生態景觀破碎化,造成藻苲澱水動力不足、水體自淨能力下降,影響藻苲澱濕地生態功能。

通過退耕還澱工程,按照“局部拆除、余段成洲”的方式拆除圍堤圍埝,提高水體自淨能力,澱區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正在加速恢復。

濕地內碧波蕩漾,鳥鳴啾啾。安新縣自然資源局白洋澱濕地保護區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齊明來說,新建造的濕地生態公園、退耕還澱項目實施所在地都成為了鳥類的天堂,也是他觀察和記錄新增鳥類活動的重要場所。

實現了自身清潔的藻苲澱,要給白洋澱水質持續改善作出更大貢獻,隻有進行疏通,使澱區東西部高效連接。

藻苲澱水系疏通工程要實現的功能,就是為了解決過去水道水深和寬度無法滿足中大型游船通航要求,且旱季可能存在斷流現象,保障河道生態用水,促進區域生態系統健康。

從該工程的平面圖上可見,在府河上下游共修建了3條水系通道,在府河上游呈三股叉狀。該疏通工程已於8月份完工。

據藻苲澱水系疏通工程項目經理林月飛表示,該工程共包括3條水系通道,實施內容主要包括清雜清表、水系通道起土挖根、微地形修整及綠化、水系通道疏浚、疏浚土脫水及余水超磁處理、場地拆除等工程,疏浚總長6.8公裡。

藻苲澱水系疏通工程的建設與白洋澱綜合治理一脈相承,通過疏通白洋澱藻苲澱水系,打通二者之間的水力聯系,實現水系流量互補,可改善區域水系生態用水狀況,同時增強該區域的調蓄泄洪能力。

百澱聯通

讓清新活水自由流動

雄安新區著眼全局,推出了更為宏大的治理工程——打通白洋澱內部全部水流通道,確保白洋澱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日前,新區公共服務局組織編制了厚達百頁的“白洋澱內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澱聯通)試點工程項目”建議書,目前該建議書已經通過審查。

按照該建議書,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大工程。新區公共服務局水利組相關負責人稱,計劃拆除工程區內所有阻水點,打通白洋澱內部水流通道,實現最大活水面積。如此便可最大力度改善區域水動力條件,提升水生態和水體水質。

項目的主要建設任務是新建穿路管涵、疏浚水流通道、拆除阻水堤埝,增加水系聯通,擴增澱泊水面。實施百澱聯通將有利於增強澱內整體的水體流動性,為底棲生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從而有助於恢復澱區生態系統完整性,對盤活白洋澱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百澱聯通試點工程與《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等相協調,銜接工程周邊已實施項目,確保實現綜合整治。”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相關負責人稱,白洋澱作為濕地生態系統,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有機體,百澱聯通試點工程貫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引導澱區水流自然流動,尊重歷史積澱,保障生態空間,提升區域水體自淨能力。

試點工程堅持目標引領、系統施策原則,以拆除阻水圍堤圍埝、新建穿路建筑物、河道疏浚為主要建設任務,找准問題靶向,抓住主要矛盾,全面提高澱區水體的自淨能力,為后期百澱聯通工程的實施積累經驗。

打通澱區水系,保証排泄順暢。根據建議書,該項目一期試點工程主要包括引黃入冀補澱入口採蒲台村進村道路管涵工程、白溝引河入澱口清淤疏浚工程、王家寨村清淤疏浚工程、圈頭片區進村道路管涵工程等。

“保護澱區生態濕地的連貫性、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解決澱區環境因過度分割而造成環境退化的問題,系統恢復澱區生物多樣性,實現白洋澱可持續發展。”百澱聯通試點工程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過程中,將保留澱區原生形態,讓澱區生態系統自然修復。

“過去到處是魚塘,圍堤圍埝把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既破壞水質,又影響交通。”安新縣圈頭鄉橋東村黨支部書記夏善樂說,現在圍堤圍埝正逐步拆除,水也清亮了。村裡正配合相關單位,清理一些殘存的地龍等捕魚工具,保障工程的順利實施。

新區公共服務局水利組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拆除的圍堤圍埝工程量較大,將初步選擇白溝引河入澱以南片區以及阻礙水系聯通的進村道路作為百澱聯通試點工程實施范圍,為后續持續開展澱區水系疏通積累相關工程經驗。

拔出污染根

生態清淤科學穩妥實施

8月31日,安新縣南劉庄村幾名村民在該縣生態環境局組織下在村附近的白洋澱水域打撈水草。“今年雨水大,上游帶來的水草也增加了‘負擔’。”村民董國亮說,他半個多小時就打撈一船,上下午各打撈4船水草。

水草是白洋澱水質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成因,這也是解決白洋澱污染最為棘手的問題。

“科學穩妥地實施澱區生態清淤,拔出污染的根,為百澱聯通正本清源。”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白洋澱上游污水和澱區生產生活排污,長期對水體水質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不可能短時間消除,必須下猛藥,清淤是釜底抽薪的重要措施。

日前,新區白洋澱生態修復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生態清淤三期工程啟動會,確定該項目於9月份實施。2019年,雄安新區在安新縣採蒲台村和南劉庄村2個代表性區域開展底泥內源污染治理試點(一期)。去年,實施了白洋澱內源污染治理擴大試點項目,分為圈頭、採蒲台區域重污染魚塘治理工程和南部通道區域污染魚塘治理工程,處理塘水367萬立方米,拆除堤埝45.7萬立方米,種植沉水植物區域277.35萬平方米。

大型絞吸船在魚塘內作業,鐵錨深深地定在數米深的塘底淤泥中,船頭巨大的螺旋絞刀頭在淤泥中攪拌,泥水被吸進管道,再被排到幾公裡外的區域進一步處理。

藻苲澱退耕還澱生態濕地恢復工程(一期)負責人陳鐵柱介紹,工程治理中,對於底泥中氮磷有釋放風險的藕塘、稻田等區域,首先進行水體封閉,存量污水採用多級沉澱+超磁分離淨化復合水質淨化工藝處理,達標后排入府河河口濕地進一步淨化處理。

“我們對白洋澱360平方公裡范圍內全要素底泥污染和水環境狀況進行詳細調查評估,為制定白洋澱內源治理工程、澱泊補水工程和生態修復工程措施提供基礎數據。”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科科長周立志稱,在2019年、2020年兩期清淤試點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白洋澱生態清淤全面治理實施方案》和《白洋澱生態清淤(三期)工程實施方案》。

第三期清淤工程實施范圍包括藻苲澱澱頭片區、撈王澱片區、杜家澱片區、小白洋澱片區4個重點工程和雄縣一般性工程。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出台后,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召開理論中心組會議專題學習,制發了《關於貫徹落實〈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的實施方案》和任務分工表,明確了具體工作任務和責任部門,充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全力推進各項治理工作落地落實,確保各項白洋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湖心區水質持續改善。今年1至7月,白洋澱澱區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為21.1mg/L,較去年同期下降7.46%。

(責編:宋燁文、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