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天藍地綠水秀,美麗河北建設實現新跨越

天藍地綠水秀,美麗河北建設實現新跨越

2021年11月22日08:25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天藍地綠水秀,美麗河北建設實現新跨越

經過治理,白洋澱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河北日報 記者 耿 輝攝

生態興則文明興。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5年來,河北生態質量和環境發生歷史性新變化。

——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河北2020年PM2.5平均濃度4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8%,被生態環境部考核評價為優秀等次,全面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

——水環境質量越來越好。2020年,河北7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66.2%,“十三五”時期累計提升27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全部清零,我省是“十三五”期間全國劣Ⅴ類斷面累計消除最多的省份。

——構筑起綠色安全屏障。“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3954萬畝,森林面積由8700萬畝增加到990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1%提高到35%。

  依法鐵腕治污,讓百姓共享藍天白雲

牆上挂著白色燃氣壁挂爐,台面、廚具擦得锃亮,窗台上幾盆綠植生機盎然。立冬過后,天氣漸冷,邢台市任澤區北甘寨村村民武富貴家裡卻暖意融融,室內溫度達到19℃,他再也不用擔心從城裡回來的孫子孫女們挨凍了。

“以前燒煤,大冬天的晚上還得起來加煤捅爐子,早上凍得根本出不來被子。自從通了天然氣,做飯取暖都用它,再也沒有嗆鼻子煤味,真是干淨又暖和。”談及氣代煤以來的新生活,66歲的武富貴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藍天白雲是人們對美麗河北的期盼,治理大氣污染是河北生態文明建設的硬骨頭任務。

一直以來,偏重的產業結構、偏煤的能源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是我省產生污染的根源。

“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河北佔了7個。再不下決心調整結構,就無法向歷史和人民交代。”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指出了河北的症結所在、出路所在。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以為民擔當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深入基層密集調研,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聽取專家群眾意見,研究破解難題之策,號召全省上下勇於直面問題,敢於背水一戰。

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提出“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將“污染防治”列為“打好六場硬仗”之一﹔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為“雙主任”的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將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省委書記、省長“雙組長”制﹔制定實施大氣環境污染治理“1+18”系列政策和行動方案、深入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十條措施……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剛性的約束,奮力治本攻堅,不信藍天喚不回。

過結構調整的坎,爬轉型升級的坡。河北打出壓能、減煤、治企、控車、增綠“組合拳”,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十三五”期間,河北壓減退出粗鋼產能8200多萬噸,由峰值時的3.2億噸壓減到2億噸以下,壓減煤炭5500多萬噸、水泥1100多萬噸、焦炭3100多萬噸、平板玻璃4900萬重量箱、火電230萬千瓦,去產能倒逼企業轉型。

突出能源結構調整。河北堅持對全省農村1450萬戶冬季用煙煤取暖的農戶分類施策,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截至目前,完成農村地區氣代煤、電代煤等清潔取暖改造1296萬戶,氣代煤、電代煤改造實現應改盡改,農村散煤治理實現全覆蓋。

運輸結構“綠意”盎然。河北與北京、天津協同制定了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實施國六排放標准。推進公轉鐵和海鐵聯運,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港口的煤炭運輸基本實現了鐵路和水路集港。推廣新能源汽車,2019年以來,全省新增和更換的公交車主要是新能源車。

依法鐵腕治污,讓環保長出“鋼牙利齒”。

建立量化考核問責工作體系,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採取預警提示、通報批評、公開約談、經濟獎罰、專項督察、區域限批、追責問責等多種方式,構建起明晰的責任追究體系。2018年以來,先后查處違法違規案件8.04萬起,處分8472人。

依法鐵腕治污,更要嚴禁環保“一刀切”。

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對47個重點行業實行績效分級管理。將疫情防控重點企業項目、重點工程項目等七類企業項目納入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不停產、不限產、少檢查、少打擾,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河北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藍天白雲屢屢刷爆朋友圈。2020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44.8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40%﹔優良天數256天,較2015年增加49天。今年1至10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9%,為2013年以來歷年同期最好水平。

  統籌流域治理,水清岸綠逐步變為現實

初冬的白洋澱,蘆葦片片金黃,蘆花隨風搖曳。

“30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如今又重新出現在白洋澱了。”今年57歲的安新縣小張庄村村干部張福慶從小生活在白洋澱邊,2018年開始任村級河長,每周在本村管轄的白洋澱水域巡河兩次。他說,鱸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現証明白洋澱水質變好了。

決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澱!河北一體推進白洋澱補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澇,“華北之腎”功能加快恢復。

國務院關於雄安新區和白洋澱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基本實現階段性目標。澱區整體水質由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到2020年的Ⅳ類,澱心區平均水質達到Ⅲ類標准。今年上半年,白洋澱8個國考點位、4條主要入澱河流及上游流域50個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Ⅳ類,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

還清的白洋澱,見証著河北打好碧水保衛戰的不懈努力。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河湖健康有了專屬守護者。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總河湖長,全省共設立河長、湖長5萬余名。成立由省長任組長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協調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

進一步嚴格排放標准,形成“帶電的高壓線”。河北實施了嚴於國家標准的大清河、子牙河、黑龍港及運東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大清河流域核心控制區實行與北京一致的最嚴污水處理標准,推動了相關流域水污染治理提速。

創新體制機制,多項“河北首創”在全國叫響。對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情況實施“按月排名+獎懲問責”組合機制,在全國是首例﹔在全國率先建立全省主要河流跨界斷面水質扣繳生態補償金機制﹔率先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的跨界斷面水質監測體系……

堅持統籌流域治理,全省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一條條河流、一個個湖泊已然悄悄變了模樣,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變成現實。

京津水源地水質越來越好。河北以京津水源地上游流域灤河、潮白河、永定河為重點,持續深化水污染防治。截至2020年底,灤河、潮河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年均值全部達到優良標准。2017年至2020年,永定河流域河北省出境水量增長10.4%,2020年達到1.8億立方米。

華北地下水大漏斗水位止降回升。打好“節引調補蓄管”組合拳,全省累計壓減地下水超採量43.5億立方米,地下深層和淺層水位分別回升1.19米和0.24米,超過三分之二的超採縣實現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明年河北將提前13年超額完成中央有關部委下達的採補平衡任務。

近岸海域水質顯著改善。堅持海陸統籌、以海定陸,全面推行灣長制,深入開展入海河流整治專項行動,13條國考入海河流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旅游旺季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場水質全部達到一類。2018年以來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穩定達到100%。

曾經干枯斷流的滹沱河,如今波光粼粼,水清岸綠﹔曾經水體黑臭的滏陽河,經過全域生態修復,已然重煥生機……

  系統修復生態,首都生態屏障更加鞏固

藍天白雲下,冬奧小城崇禮,群山層林起伏、黃綠交織,高鐵站、冰雪小鎮等鑲嵌在色彩斑斕的草木山水間,形成一幅美麗畫卷。

10月28日,工人們正在冬奧核心區景明路沿線防洪區兩側栽植雲杉、白樺、蒙古櫟等樹種。“黃土不見天,綠色全覆蓋,是我們的目標。”崇禮區林草局總工程師楊建中介紹,景明路沿線綠化計劃種植喬木1399株、灌木48.5萬株,鋪草皮3.4萬平方米,力求視線范圍內無盲點,實現全域全覆蓋。

錨定首都“兩區”建設,張家口加快實施冬奧綠化、壩上退耕還林還草還濕、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工程,全市林木綠化面積已達27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0%,崇禮冬奧核心區更是超過80%。壩上地區2017年以來累計完成休耕種草181.2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575平方公裡,構筑起首都綠色安全屏障。

一山一水,都是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一草一木,都是美麗河北的題中之義。河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燕趙大地書寫出一個又一個生態奇跡。

這奇跡,是山川林海蒼翠連綿。

大力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和沿海防護林建設等國土綠化重點工程。

這奇跡,是礦山“瘡疤”重披綠裝。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投入治理資金74.96億元,修復綠化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跡地3705處、24.89萬畝。從挖礦、賣礦到養山、造綠,河北探索出一條礦山環境治理與文化、旅游、養老、種植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這奇跡,是平疇沃野詩意錦繡。

耕地分類管理全覆蓋、污染地塊管控全覆蓋、污染源頭防控全覆蓋。河北有序推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淨土保衛戰取得階段性成果。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重點區域土壤污染得到控制,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更放心、住得更安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機械林場將茫茫荒原變成百萬畝林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先后捧回聯合國地球衛士獎、聯合國土地生命獎。依托百萬畝森林資源積極發展綠化苗木、森林旅游等生態產業,塞罕壩機械林場還帶動了周邊4萬多百姓受益,2.2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河北正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一個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無限!(河北日報記者 賈楠)

(責編:何美萱、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