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協同共治 凝聚全流域治理強大合力 加快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

協同共治 凝聚全流域治理強大合力 加快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

2021年09月08日10:32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協同共治 凝聚全流域治理強大合力

▼9月7日,航拍白洋澱碼頭。 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攝

藍綠交織,水天一色,“華北之腎”功能正在恢復。

今年1至7月,白洋澱8個國考點位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Ⅳ類。府河、孝義河、瀑河、白溝引河等4條主要入澱河流及上游流域50個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Ⅳ類,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

九河下梢,流域面積3萬多平方公裡,涉及30多個縣(市、區),白洋澱被譽為“華北之腎”。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僅是指白洋澱,而是白洋澱流域,覆蓋整個流域內所有河流及其周邊區域。

“白洋澱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是系統治理,要強化上下游協同防護,否則很容易功虧一簣。”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必須要突出協同共治,凝聚全流域治理強大合力。因此,應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等要求,推進上下游、左右岸、澱內外等全流域治理和保護,守住生態環境安全邊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協同治理,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集中資源,共同發力

碧波蕩漾,荷葉碧綠,漕河兩岸和環雄安新區林帶綠意蔥蘢。位於保定市徐水區境內的污水處理廠中控室大屏幕上,運行數據實時更新,不停閃動,污水排放數據一目了然。

保定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改造提升后的污水處理廠已達到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排放新標准,確保不讓污水流進白洋澱,讓雄安新區水更清、樹更綠。

8月4日,記者來到位於保定市清苑區府河流域的木欠庄導排區,工作人員正在以每間隔15分鐘的頻率監測進入導排區的水量。

府河是白洋澱上游河道之一,也是重要的入澱河流。木欠庄導排區是府河截污導排治理退水工程的四個導排區之一,對於控制污水入澱、提升承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保定市城區水系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李躍博告訴記者,今年暑期木欠庄導排區截流大量雨水,有效控制了汛期入澱雨量。同時,他們在完成市政管網雨污分流的基礎上,排查切改混接點多處,還通過主動導排等措施強化控源截污,水質達到Ⅳ類,做到了“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澱”。

獨木不成林,白洋澱全流域治理需要上下游、澱內外以及雄安新區周邊行政區域的共同努力。

今年4月初,我省正式實施《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明確提出要突出全流域整治,建立協同治理機制。這也是地方立法首次提出建立協同治理機制,共同促進區域協同立法、執法監督。

“協同治理,就是堅持廣泛參與、協調聯動,凝聚白洋澱綜合整治的強大合力。”業內人士表示,強化協同治理,是促進白洋澱全流域治理的重要舉措。

作為白洋澱上游流經的主要行政區,近年來,保定市持續高標准推進白洋澱上游流域綜合治理,為雄安新區建好生態屏障。按照我省白洋澱治理統一安排部署,保定市2019年完成了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容、污水處理廠提標等方面的64個白洋澱上游重點治理項目。2020年,51個白洋澱上游重點治理項目完工。

省際間的跨區域聯防機制在不斷健全。京津冀三地聯手防治白洋澱流域水污染問題,強化落實聯動機制,共同排查、處置跨區域、流域環境污染源,白洋澱澱區主要污染物濃度等指標實現大幅下降。

屬地負責、協同共治是白洋澱治理的基本原則之一。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涉及多個領域、多個部門。以雄安新區為例,除生態環境局外,還涉及公共服務局、規劃建設局等多個部門﹔在河北省,除雄安新區,還涉及保定、滄州、廊坊等市。協同共治,需要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優勢,集中資源,共同發力。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科科長周立志告訴記者,我國南方在治水問題上重在系統治理,這是很好的經驗。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湖泊,但是北方缺水,上游很多河流已經斷流。這要求白洋澱治理必須注意改善水動力,強化調水,也就是通過別的河流串起來,將上游“死水”轉化成“活水”。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加強與周邊區域的合作,協同共治。

健全跨區域聯防聯治機制,增強水的自淨能力,恢復生態平衡

7月中旬,在位於安新縣圈頭鄉大田庄村的生物實驗室內,工作人員通過顯微鏡查看白洋澱魚體內的寄生虫標本。“通過魚體內寄生虫的情況,可以推斷這裡的水質情況,監測得知水域生態環境狀況。”一位姓翁的博士說。

翁博士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是參與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示范項目的一名科研人員。去年10月,該項目通過了驗收,通過“以漁淨水、以水養魚”,探索白洋澱水域生態修復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截至目前,試驗區內生物多樣性提高了30%,水質指標維持在Ⅲ類。

水域生態修復工作是白洋澱流域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需要多方力量參與。為支持配合白洋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保護,農業農村部專門設立了“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示范項目”,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河北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集成創新“水生生物生態屏障構建、水生生物棲息地生境營造、水生生物區域分級養護”等生物淨水技術,開展恢復水生生物資源種群結構、修復水域生態系統示范項目。

在多方合力下,雄安新區與周邊地區優化流域產業結構,堅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通過實施搬遷、清淤、治河、補水等手段,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已經從污染治理向生態修復為主階段轉變。

治理白洋澱必須強化協同治理,健全跨區域聯防聯治機制,上下結合、同心同向,以解決白洋澱治理中協同性不夠的問題。

周立志認為,不能簡單看成是為了治水而治水,應讓水動起來、活起來,增強水的自淨能力,恢復生態平衡。特別是在協同治理方面,應完善區域水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在白洋澱流域實現統一生態環保規劃編制實施、統一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標准、統籌安排治理和保護資金及全面信息數據共享,增強對白洋澱流域跨省(市)河流聯合執法檢查力度等。

目前,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澱污染防控正全面推進。通過協同治理,取締大清河上中游流域散亂污企業3萬余家,封堵入河入澱非法排污口1.3萬個,在沿河沿澱1000米范圍設立化肥農藥禁施區,取締水產養殖741處。

“流域依法協同治污需進一步加強。”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大清河流域面積廣、涉及地區多、協調難度大。目前,已開展的流域污染治理合作統一規劃、統一行動的污染協同治理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相關協同立法、普法、執法后續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記者還了解到,為統籌考慮上下游整個流域的生態修復和治理問題,特別是涉及北京、山西等上游省市的河流綜合治理問題,我省將積極推進建立和完善與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等周邊地區以及國家相關海河流域管理機構區域治水節水用水協同治理制度機制,推進水資源保護利用、生態環境治理和防洪等領域合作。(河北日報記者 苑立立)

(責編:何美萱、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