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以史為鑒更好前進(輝煌歷程)

以史為鑒更好前進(輝煌歷程)

——記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及《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本報記者 彭國華 歐陽輝 曹 平 殷 爍

2021年03月16日10: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以史為鑒更好前進(輝煌歷程)

1981年7月1日,《人民日報》刊發《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資料照片

1981年9月20日,中國首次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供圖

1981年9月,河北臨西縣實行包產到戶后,農技推廣站在集上銷售種子、農藥,許多農民前來咨詢農業技術問題。蔣 鐸攝(影像中國)

歷史發展道路蜿蜒向前,決定航向的關鍵處往往隻有幾步。

回顧黨的百年歷史,有兩個歷史決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增強了全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促進了人民革命事業的迅猛前進和偉大勝利。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完成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而載入史冊,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統一思想

——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

1980年8月,鄧小平同志兩次會見意大利記者法拉奇。彼時的世界十分關注中國共產黨對毛澤東同志和“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面對法拉奇的提問,鄧小平同志的回答睿智坦誠:“我們要對毛主席一生的功過作客觀的評價”,“我們還要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黨和國家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全面展開。黨內外思想活躍,但也出現了值得警覺的“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傾向。如何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正確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黨所走過的道路、科學總結黨在這個時期的歷史經驗,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必答題”。

1981年6月27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

《決議》從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初步概括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新道路的主要點,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

“《決議》的通過,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對於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統一思想認識,團結起來為實現新的歷史任務而奮斗,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決議》起草小組成員、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說。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推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初步展開,經濟特區建設如火如荼,“一箭三星”首次成功發射……隨著撥亂反正的完成,人們對改革開放的共識大大增強,精神振奮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火熱實踐中。黨和國家事業從徘徊狀態中走了出來,社會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集思廣益

——一個偉大歷史文獻的誕生

《決議》的孕育形成,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1979年9月29日,葉劍英同志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初步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同年11月,黨中央決定,在此基礎上開始著手起草《決議》。

鄧小平同志作為《決議》起草的主持人,在起草工作之初就提出《決議》要體現三條總的要求:第一,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第二,對建國30年來歷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評價﹔第三,對過去的事情作個基本的總結,這個總結宜粗不宜細,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

1980年10月,《決議》討論稿提交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門的4000名高級干部進行討論。“起草小組分散到全國各地聽取意見,我當時到廣東省聽取意見。討論期間大家暢所欲言,我們隨時集中反映有代表性的意見,寫出簡報上報中央”,石仲泉回憶。

1981年3月,陳雲同志提出,《決議》應該增加回顧新中國成立以前黨的歷史的內容。這樣,《決議》的視野和立論基礎進一步拓寬了。

從1980年3月開始起草,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正式通過,歷時一年零三個多月,中央領導同志親自確定《決議》的內容和結構,組織不同范圍的集體討論、意見征求,反復醞釀修改,先后正式提交會議討論的《決議》文稿本達7次之多。在一次次廣泛討論、一處處字斟句酌中,《決議》逐步完善、日臻成熟。

“《決議》的起草是一個集思廣益、博採眾議的過程,它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部千錘百煉、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光輝文獻。”石仲泉說。

承前啟后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力奮斗

鄧小平同志指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打開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開辟這條新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及其通過的《決議》至關重要。

“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於生產力的狀況”……《決議》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已經逐步確立的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道路的主要點,作了10個方面的概括。“這10個方面的概括,實質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說。

從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到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我們黨不斷回答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探索中越來越清晰、越走越寬廣。鋪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辟、推進、拓展的宏偉畫卷,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及其《決議》書寫了影響深遠的一筆。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可謂艱苦卓絕:有順利也有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誤。《決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待歷史的客觀態度、堅持真理的巨大勇氣、走向未來的堅定信心。鄧小平同志說,我們黨所以是一個好的黨,總是能從錯誤中走出來取得更大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貫採取這樣的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40年前,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及其《決議》總結歷史、開啟未來。今天,我們回顧這段具有轉折意義的過往,也是為了從中汲取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繼續發展的智慧和勇氣。不忘過去、開拓前行,我們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編:何美萱、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