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中共北京市委召開新聞發布會——2035年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共北京市委召開新聞發布會——2035年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020年12月05日12:06  來源:北京日報

12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的會議精神,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新聞發言人劉佔興介紹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過程、主要考慮和基本框架。發布會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新聞發言人余俊生主持。

據悉,到2035年,北京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開門問策

市民建言獻策2.1萬余條

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這份描繪北京未來15年的藍圖醞釀籌備多時。

早在今年4月,北京市委就成立文件起草組。7個多月來,北京市委先后召開兩次常委會會議、10余次專題會議,研究審議規劃建議稿的指導思想、總體框架、基本要求、主要目標和重大舉措等重要內容,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重大問題。

與此同時,規劃建議起草過程中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等38家研究機構和有關部門就43項重大課題開展了研究﹔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專題組開展大量的調研和座談交流,市政協分若干專題組織了多次調研座談活動,形成了一批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市委兩次在黨內外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共收到各方面意見建議1100余條﹔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召開的各領域代表座談會,市各民主黨派、市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座談會,基層“兩代表一委員”座談會,匯聚了各方面的心聲﹔普通市民也積極建言獻策,通過各種渠道方式提出了2.1萬余條有效意見建議……

據悉,文件起草組對意見建議逐條分析,能吸收的盡量吸收,對建議稿修改完善共計200余處,覆蓋各方面意見和建議近300條。

遠景目標

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時至勢成,綱舉目張。站上改革再出發新起點的北京,未來5年乃至15年如何邁進?這份藍圖給出了答案。

建議稿由12個部分構成,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總論,包括第一、第二兩個部分,主要闡述“十三五”時期北京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形勢、2035年遠景目標,以及“十四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第二板塊為分論,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重點任務﹔第三板塊為結尾,包括第十二部分和結束語,主要包括加強黨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等內容。

規劃建議提出,到2035年遠景目標,總的就是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興。這次市委全會把“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作為抓總的要求來強調。為何如此考慮?

“北京與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首都。北京的‘十四五’規劃與其他省區市最大不同就在於,它是首都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劉佔興說,北京的各項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來展開,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全力推動首都發展,這是北京未來發展的綱和魂。

何為“首都發展”?“首都發展的全部要義,就是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劉佔興解釋,首都發展就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征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面對重要歷史節點,我們要認真思考謀劃應該做些什麼,應該給首都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應該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作出什麼樣的貢獻。”他說。

科技創新

力爭突破集成電路等“卡脖子”技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在中央規劃層面明確支持北京等區域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明確提出了2025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的目標。

如今,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經具備諸多先發優勢:全市研發人員超過40萬人,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連續保持6%左右,在全球領先﹔北京擁有北大、清華、中科院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的能力顯著增強﹔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以創新經濟為標志的創新高地迅速崛起﹔世界營商環境排名穩步提升,出台《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和“科創30條”,創新生態充滿活力。

談及北京未來如何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許強表示,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本市將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力建好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持續推進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

在統籌布局“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做強戰略長板,力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光電子、生命科學等領域持續佔先﹔彌補關鍵短板,力爭在集成電路、關鍵新材料、通用型關鍵零部件、高端儀器設備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

在打造高質量發展創新高地方面,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鼓勵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綠色智慧能源領域構建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布局城市全域應用場景為牽引,加強“三鏈”聯動,提高京津冀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水平。

在構建公平公正、資源獲取便利化的創新生態方面,本市將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形成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探索實施科技、產業、金融融合新機制,健全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構建國際科技合作和開放新機制。

協同發展

“十四五”建成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二期

邁入“十四五”,協同發展進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時期,未來五年如何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支持雄安新區發展?

針對未來協同發展的新舉措,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談緒祥介紹,未來五年,北京將增強與天津、河北聯動,構建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格局,推動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實現“軌道上的京津冀”暢通便捷,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更加完善,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干構架基本形成。

在城市副中心,北京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高水平規劃建設,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具體來看:

藍綠交織、水城共融——北京將打造便利可達的城市濱水生態體系,建設潮白河生態綠帶,創建大運河5A級景區,推動和天津、河北通航,建設北京綠色交易所。

城市框架將實現基本成型——每年保持千億元以上投資強度,全市各方面資源優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建成行政辦公區二期,實現第二批市屬行政事業單位遷入,帶動更多功能和人口轉移。高標准運營環球主題公園,謀劃建設二三期工程﹔建成綜合交通樞紐、三個文化設施、通州堰、六環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學通州校區、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等項目。

城市副中心將打造成發展高地——北京將辦好網絡安全產業園,打造高端商務、文化旅游、數字信息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產業項目,推動央企、市屬國企等優質資源落地﹔推動老城雙修,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

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發展——協同發展規劃將加快落地實施,健全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引導適宜產業向北三縣延伸,打通道路堵點,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優化居住、養老等配套布局。

“北京將堅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作為分內之事,將雄安新區發展與北京一體謀劃、統籌考慮,助力雄安新區提升承接能力。”談緒祥說,北京將深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合作,建成支持雄安新區“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分別由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宣武醫院等提供辦學辦醫支持。同時,共同推進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規劃建設,引導更多北京創新資源在雄安新區布局發展﹔加強直聯直通交通體系建設。建成京雄高速等項目,實現交通路網順暢銜接,為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提供支撐。

兩區建設

年底前出台自貿區各組團實施方案

對於北京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規劃建議也在“十四五”規劃部分進行專題部署,強化“兩區”政策聯動,實現“1+1大於2”的效果。

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已經印發了包含251項措施的“兩區”任務清單,截至目前已落地任務42項,完成率16.7%﹔“兩區”建設啟動以來累計新增項目476個,投資額5200億元。

未來這些政策如何落地實施?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閆立剛說,本市將集成抓出一批國家戰略需要、開放度要求高、自身稟賦好的制度創新,推出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本外幣一體化試點等一批突破性政策,配套落地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私募股權交易平台、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一批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平台項目。

重點領域的重點政策也將迎來創新。據悉,北京年底前出台工作方案和自貿試驗區各組團實施方案,還將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園區進行整體謀劃,進一步形成“產業+區域”的並行突破發展格局,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徑,促進“兩區”政策集聚落地。

此外,還將以政策清單、空間資源清單和目標企業清單這“三單”為抓手,進一步做好“兩區”建設的項目儲備和推進工作,讓項目推進成為政策落地的“試金石”,在實踐中不斷發現政策的堵點和難點,進一步打通政策落地障礙。

百姓增收

制定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計劃

根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2019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大約是6萬元。如果將處於中位數的2/3至2倍,大約是4萬元-12萬元之間的人群劃為中等收入群體,2019年北京中等收入群體大約佔常住人口的55.8%。

北京市委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說,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也是本市規劃建議中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

北京如何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北京將從五方面發力。

產業方面,將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高端制造業,強化服務業優勢,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在備受關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北京將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行動計劃,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推進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穩步提升最低工資標准,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此外,還將提升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深化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改革,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建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加大對中等收入群體的保障力度,圍繞“七有”目標和“五性”需求,加強對該群體的合法權益保護力度,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

(責編:竇薇、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