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用法治方式解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

用法治方式解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

——聚焦雄安新區“五新”系列報道

2021年04月06日09:02  來源:河北日報

近日,無人機航拍正在進行改造提升的白洋澱景區旅游碼頭。 河北日報記者 耿 輝攝

“入澱水質數據哪幾個月份最差?進水口和出水口監測數據對比情況如何?”“要確保監測數據的准確性和真實性,做好動態分析,為治理工作提供全面、精准的參考依據。”“要嚴密監測濕地進水和出水水質,確保水質淨化結果隻能提高,不能倒退”……

4月2日上午,來自中央、省、雄安新區的調研檢查組一行,冒著早春細雨前往安新縣府河人工濕地調研濕地建設運維情況。在聽取濕地水質淨化工程相關情況匯報后,他們直奔中控室,通過濕地運維管理系統詳細查看水質處理數據。

這是《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后第二天的高規格調研檢查,無疑向社會各界發出強烈的信號: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最嚴厲的處罰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真正使其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是涉及雄安新區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我省生態文明領域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是以地方立法方式保障雄安新區高起點、高質量建設發展的重要舉措。《條例》實施后,如何真正使法規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依法保障雄安新區和白洋澱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對此,記者採訪了雄安新區管委會和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同志。

突出全流域整治,建立協同治理機制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必須突出全流域整治,建立協同治理機制。

近日,保定以雄安新區白洋澱上游9條水系兩側綠化為重點,開展林水一體化建設,全力推進生態防護林、入澱河流生態廊道等重點工程建設,高標准推進白洋澱上游流域綜合治理。

跨區域聯防聯治機制不斷健全。此前,京冀兩地聯合執法,攜手治理大清河白洋澱流域水環境。聯合執法行動由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目的是加強區域流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加大京冀區域水污染治理力度,促進雄安新區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僅是指白洋澱,而是白洋澱流域。也就是說,白洋澱生態治理保護應覆蓋整個流域內所有河流及其周邊區域。

“應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等要求,推進上下游、左右岸、澱內外等全流域治理和保護,守住生態環境安全邊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高英華表示,白洋澱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是系統治理,要強化上下游協同防護,否則,很容易功虧一簣。

這是地方立法首次提出建立協同治理機制,共同促進區域協同立法、執法監督。為統籌考慮上下游整個流域的生態修復和治理問題,特別是涉及北京、山西等上游省市的河流綜合治理問題,《條例》提出,建立和完善與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等周邊地區以及國家相關海河流域管理機構區域治水節水用水協同治理制度機制,推進水資源保護利用、生態環境治理和防洪等領域合作。

“協同治理,就是堅持廣泛參與、協調聯動,凝聚白洋澱綜合整治的強大合力。”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治理白洋澱必須強化協同治理,健全跨區域聯防聯治機制,強化城市之間協同治理,上下結合、同心同向,以解決白洋澱治理中協同性不夠的問題。

落實屬地責任,做到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

春日的白洋澱,又恢復了勃勃生機。唐河污水庫二期治理工程在這個春天繼續推進,這塊“硬骨頭”即將被強力治污的決心完全啃下。

“必須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白洋澱治理保護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堅持把白洋澱水的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做到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高英華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白洋澱生態建設要立足於“山水林田澱草”綜合施策,系統治理。要科學治水節水用水,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一體化建設。必須按照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山水林田草澱城實行系統治理和最嚴格保護,完善防洪體系建設、流域共治體制機制。

據介紹,今年起,雄安新區將落實屬地責任,採取控源、截污、治河、補水等系統治理措施,推進全流域聯動綜合治理。統一規劃,科學調配,建立白洋澱及其上游生態補水多元保障長效機制,加強引水、調水和蓄水工程建設,統籌引黃入冀補澱、上游水庫以及其他外調水源。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實施更嚴格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突出以水環境治理為核心,明確禁止污染水體的十項行為。

“應當依法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排查與控制、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后恢復等工作,重點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澱區、入澱河流的生態環境安全防范。”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一級調研員程鋼表示,要通過源頭預防、過程管控以及綜合治理,全方位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在防洪方面,細化加強新區防洪排澇安全體系建設。

程鋼建議,要堅持流域防洪體系建設與雄安新區發展布局相結合,統籌水資源利用與防災減災、防洪排澇工程與生態治理和城市建設。堅持上蓄、中疏、下排、適滯的方針,按照二百年一遇、一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等標准要求,分區域建設防洪工程。同時,推進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堅持河道清理整治、嚴格涉防洪項目管理、加強蓄滯洪區建設、完善流域防洪聯動機制,構建雄安新區防洪排澇體系。

強化生態修復,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制度

日前,南拒馬河(二期)生態景觀提升工程可研及勘察設計工作啟動,工程將建金灘、銀灘和秀灘,水系水景、橋梁驛站,令南拒馬河生態景觀更加迷人。

“建立生態補水多元保障機制、發揮太行山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濕地修復以及強化白洋澱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法,對恢復白洋澱流域生態功能意義重大。”程鋼表示,除從生態角度推進白洋澱治理和生態修復外,還應從經濟和社會層面綜合考慮。在強化各地各級政府、市場主體和公眾保護職責和法律責任的同時,建立可操作的激勵和補償機制,讓為生態環境治理作出貢獻的企業和群眾得到補償,保証治理效果可持續。

業內人士提出,白洋澱流域各級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大多元化資金投入力度,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一方面建立補償制度,另一方面還要增強法規剛性約束,嚴格水污染法律責任。”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明確政府職責,創新監管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堅持嚴懲重罰,對非法設置排污口、屢查屢犯、污染水體等違法行為,提高處罰下限,增強剛性約束。

“條例把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規劃要求、重大舉措、成功經驗上升為法規規定,有利於以法治方式解決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和防洪安全等問題。”高英華表示,要實行白洋澱流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同時,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科學確定保護和治理、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加快恢復白洋澱流域生態功能,優化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提升全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苑立立)

(責編:竇薇、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