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讓百姓過上更好生活(走雄安,看高質量發展)

5年來,雄安新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讓百姓過上更好生活(走雄安,看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張志鋒

2022年04月06日09: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讓百姓過上更好生活(走雄安,看高質量發展)

“住上新房子,日子就像芝麻開花”“孩子上這麼好的學校,全家都高興”……

說起當下,雄安人都能隨口“抖”出一連串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市民需要出發,做到疏密有度、綠色低碳、返璞歸真,提供宜居的環境、優質的公共服務,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功能疏解轉移。”河北雄安新區規劃一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就如此強調。

“雄安新區有125萬當地百姓,要做好百姓就業這篇文章,讓他們共享發展成果。我們可不是為了一個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調研時諄諄叮囑。

未來之城,共建共享。5年來,雄安新區堅持把共享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優質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建設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體系,打造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城。

“參與建設,有干頭﹔共享成果,有甜頭﹔面向未來,有奔頭!”雄安人如是說。

建設熱火朝天,宜居宜業美好願景正逐步變成現實

說起喜遷新居,容東片區紅蓮西苑小區居民包東才笑容滿面,“屋裡有地暖,既干淨又暖和﹔小區綠化很好,小孫女的學校走5分鐘就到……”

他的老家在容城縣大河鎮西孫村,2021年底搬進容東片區,“過去冬天燒煤烤火,煙熏火燎的,跟現在沒法比。”

容東片區是雄安新區首個集中建成區,2021年11月至今已有數萬套新房交付使用。參與建設的中建八局容東片區C組團安置房項目經理肖大偉說:“交付給居民的都是精裝房,學校、公交站、小劇場等公共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雄安新區規劃藍圖所描繪的宜居宜業美好願景,正逐步變成現實。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由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在指導思想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這是一座宜居宜業的未來之城——

統籌居住和就業,促進職住均衡。在軌道車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節點周邊,優先安排住宅用地﹔在城市核心區和就業崗位集聚、公共交通便捷、具有較高商業價值的地區,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間,實現合理公交通勤圈內的職住均衡。

塑造高品質城區生態環境,300米進公園、1公裡進林帶、3公裡進森林……

顯雛形,出形象,如今雄安新區建設正熱火朝天。可容納17萬人的容東片區建成投用,可容納10萬人的容西片區,614棟安置樓已封頂,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基本建成,預計今年6月底將交付使用。

隨著雄安新區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雄安新區正加快探索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和多元化住房供應體系,形成供需匹配、結構合理、流轉有序、支出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應格局。

新區建設朝著令人“心向往之”的目標延伸,縣城提升行動也在緊鑼密鼓推進,居民居住環境日益改善。

“樓體加了保溫層,地上用水泥硬化,院裡設立分類垃圾桶,路燈也換了。”容城縣醫院家屬院居民閆友環帶記者參觀。此前,樓體年久失修,牆面脫落。“過去下水道易堵,一堵就往外冒臭水。”在這裡住了20多年,閆友環提起過去就搖頭。

去年,容城縣改造了4個老舊小區,今年還將改造25個。2018年以來,容城縣已改造提升12條主次干道、344條城中村村路和背街小巷。

雄安新區還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共建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實現城鄉全覆蓋,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截至2021年底,雄安新區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並在鄉、村建設555個公園、游園。

補短板提質量,著力提供優質共享公共服務

“老家的學校用普通的粉筆、黑板,新學校有智慧黑板,老師用電腦演示。”雄安新區容和悅容小學六年級女生趙傾程,老家在安新縣大王村,2021年底全家搬進容東片區,她就近上了容和悅容小學,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喜歡寫毛筆字,新學校有書法教室。”如今,她的毛筆字已頗有模樣。

該小學有26個專用教室,課外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校長呂華說,2021年招收第一批學生時,一些被征遷群眾還在觀望,“招收第二批學生時,許多家長天天打聽什麼時候能入學。”

新區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未來在教育。容和悅容小學的一些學生家長說:“搬進新房,全家高興﹔孩子上這麼好的學校,全家最高興!”

按照步行5分鐘、10分鐘、15分鐘分別建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中學的規劃,容東片區將開辦32所學校、幼兒園,提供3萬多個學位,目前已有10所中小學、幼兒園開始招生。

千年大計,教育先行。2018年,雄安新區實施教育提升計劃,引進京津兩地的56所優質學校與雄安新區的59所學校建立幫扶合作關系,把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植入當地。為更好地服務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目前,北海幼兒園雄安園區已經具備交付條件,北京第四中學雄安校區和史家胡同小學雄安校區的建設進入收尾階段。

不只是教育,雄安新區著力構建“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我們將依托自身優勢和特色學科,為宣武醫院雄安院區項目建設和新區醫療服務體系構建作出貢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負責人介紹,作為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區“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之一,宣武醫院雄安院區2021年7月底一期主體結構封頂,目前正加緊外立面和二次結構建設。

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

近些年,北京市、天津市衛健部門陸續啟動對雄安新區容城縣、雄縣和安新縣相關醫療單位的對口幫扶。北京婦產醫院幫扶容城縣婦幼保健院,派出7名專家常駐,幫助新建了婦科。在北京專家幫扶下,如今容城縣婦幼保健院骨干醫生可獨立完成三級以下手術。截至2021年底,北京、天津、河北65家醫院共派出343名專家,對口幫扶新區醫療衛生機構。

全面打造15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高標准布局建設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劇院等,創建智能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為目標創新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如今在雄安,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正在深入推進。

擴容量提質量,多措並舉促進就業創業

初春時節,草木返青,容城縣李郎村的邸永華一大早就“上班”了。

他的工作地點,是村子附近的“千年秀林”。雄安新區設立后,最先在李郎村附近營建“千年秀林”。2018年4月,邸永華就近到中國中鐵造林項目栽樹,每天收入100元左右。近年來,中國中鐵造林項目帶動當地農民1.23萬多人次務工增收,累計發放工資1800多萬元。

樹栽好了,需要管護,邸永華轉崗成為護林員,“現在守著家就能掙工資。”

2017年11月至今,雄安新區共造林45.4萬多畝,每年秋季、春季植樹都需要大量用工。像邸永華一樣,近些年雄安新區共有7萬多人次參與造林。

不只是植樹造林,雄安新區的建設,催生出許多新的就近就業機會。

建設單位多了,需要新招物業服務人員。2020年,34歲的容城縣居民包旭靖應聘到雄安新區城鄉管理服務中心當了保安隊長。他帶的小組有17名保安,都來自雄安新區三縣。

在容東片區的望澱社區,社區工作者逐一登門,了解回遷居民的就業技能和願望,建檔立卡,推薦崗位。通過線上征集、線下對接,累計挖掘物業等崗位約5600個。

從2020年起,雄安新區安排專項資金2.3億元,支持三縣開發護路等崗位,幫助1.1萬名難以通過市場就業的人員上崗增收。通過常態化搭建線上線下招聘平台,雄安新區陸續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用工對接會等招聘活動80場,提供就業崗位15萬個。同時,引導開展建筑類、旅游服務、園林綠化等急需緊缺工種的培訓,累計開展各類職業培訓16.8萬人次。

對有創業意願的群眾,雄安新區提供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融資服務等“一條龍”創業服務。

容城縣居民李迎春以前在廣東從事服裝生意。雄安新區設立后,她從中覓到了商機,從廣東返回雄安創業,搞起了服裝私人定制。

今年3月中旬,雄安新區產業轉型升級銀企對接會暨產業互聯網平台發布會舉行,中國農業銀行河北雄安分行為首批100家企業注冊開通平台賬號,實現首筆基於產業互聯網平台的線上貸款投放。李迎春也是這個平台的受益者——3月底她的公司在平台完成注冊,申請一筆200多萬元的貸款,銀行主動上門對接,政府提供貼息。“有創業政策的‘加持’,我們可以放開手腳干了。”她說。

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月冰說,目前已創建創業大學1所,認定就業創業孵化基地9家,成功孵化660個創業項目,帶動就業1281人。“我們與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探索信用擔保貸款模式,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519萬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需要保持歷史耐心,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一張藍圖干到底。雄安新區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我們將一如既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標准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相關鏈接:

5年來,雄安新區著力建設開放發展先行區——構筑開放新高地(走雄安,看高質量發展)

雄安新區著力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綠色發展路正寬(走雄安,看高質量發展)

雄安新區——協同發展開新篇(走雄安,看高質量發展)

5年來,雄安新區著力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創新之城正拔節生長(走雄安,看高質量發展)

(責編:何美萱、施雲娟)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