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人民日报系说雄安 政策
解读 聚焦京津冀 直播访谈 新雄安人
文化 生态 雄图 智库
7月8日拍摄的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该产业园是雄安新区31栋主题楼宇之一。本报见习记者 李畅摄 7月5日,雄安新区举行第四批主题楼宇授牌仪式。
人民网雄安7月10日电 (记者李雪晴)7月8日,国家数据局正式公布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雄安新区在“城市”“行业”“企业”三大方向均有单位获批试点,和上海、广州、重庆、南京共同成为全国实现“三领域全覆盖”的城市,这也标志着雄安新区在数据要素创新领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此次试点评选全国共63个项目获批,其中,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雄安新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大数据有限公司获批“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矿产资源)”;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获批“企业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 “能在三大赛道同时领跑,源于雄安从‘筑城’之初就植入的‘数据基因’。
艺术产业是指以艺术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活动的产业集合,它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融入,为艺术产业开辟了全新发展路径。在国外,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艺术产业各个环节。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达利博物馆用Deepfake技术让艺术家“复活”与观众互动,俄罗斯Prisma Labs公司利用AIGC技术实现普通照片快速转换为梵高风格,纽约的艺术博物馆利用AI技术对馆藏艺术品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展示,伦敦的艺术创作工作室运用AI生成艺术作品。
雄安高新区七大创新服务平台正式揭牌 打造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强磁场” 6月15日航拍的雄安高铁站及中交未来科创城项目。 本报记者 耿 辉摄 6月20日,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内工作。庞浩然摄 6月19日,位于雄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雄安高新区”)的中交未来科创城迎来重要时刻:在雄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未来科创城轨道智慧交通联合实验室、雄安高新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未来科创城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基地、自动驾驶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和中交服务雄安创新示范基地七大创新服务平台正式揭牌。
6月23日,记者乘坐云腾九霄飞行俱乐部的小型飞机,在300米高度俯拍的淀区景色。本报记者 李 畅摄 “准备好,请示起飞!” “右侧风二级,可以起飞!” 6月23日,在雄安新区雄县云腾九霄飞行俱乐部,记者坐上一架J-RO C-100型号的自转旋翼机。引擎轰鸣声中,飞机轻盈离地,迅速攀升至300米。
6月11日至17日,有5家企业负责人先后在雄安新区同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举行工作座谈。 5家企业有央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央企子公司(中国宝原投资有限公司)、河北省属国企(河钢集团有限公司),也有知名通信设备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高密度”的座谈交流,都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聚焦新质生产力,雄安“牵手”中兴通讯、河钢集团 公开报道显示,6月11日,雄安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雄安威赛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赛博”)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人民网雄安6月10日电 (记者李雪晴)日前,新加坡叶水福集团执行主席叶进国一行到雄安新区考察调研、座谈交流,并同雄安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叶水福集团将为雄安新区外向型产业提供优质供应链服务,推动雄安新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加坡叶水福集团负责人同雄安新区主要领导座谈。
人民网雄安6月9日电 (记者王红)如何让AI为农作物“看病开方”?怎样在病害发生前就精准预警?水肥管理如何轻松实现30%以上的节本增效?这些智慧农业的核心问题,在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大赛”上找到了创新答案。 6月9日,雄安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大赛决赛在雄安新区场景汇科创园正式启动,来自全国的100项顶尖作品同台竞技,展示智慧农业的最新成果。 雄安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大赛决赛现场。
人民网雄安5月17日电 (记者王红)日前,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空天信息创新技术大赛企业对接会在雄安新区举办,近100位来自全国空天信息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多家参赛科创企业和团队代表齐聚雄安,共同探讨空天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打造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新高地。 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空天信息创新技术大赛企业对接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王红摄 大会期间公布了空天信息创新技术大赛决赛名单,并介绍了决赛方案。
人民网雄安4月30日电 (记者刘师豪)4月29日,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时空”)作为北斗民商用通导基础设施运营商,携北斗应用创新成果公开亮相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展区现场。中国时空供图 在展区内,中国时空运用全幅动态影像、可视化和实物体验等手段,集中展示了“一个平台、三项能力、六种服务”等创新成果,涵盖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应用场景创新、产业生态带动等三方面。
微信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