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起点、共成长
——一名幼儿园教师的雄安故事

随着雄安新区拔节生长,这片热土上活跃着越来越多的“雄安新人”:有眷恋故土、投身家乡建设的本地人,也有怀揣热忱、远道而来的“追梦人”。他们或许是科研人员、学校教师,或许是生态守护者、工程建设者,他们用平凡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人民日报社河北分社、人民网推出“雄安新人”系列报道,旨在透过个体视角,记录雄安建设发展中的“新”力量,让更多的人看见雄安的温度,也激励更多人与雄安这座新城共成长、同奋进。
在我国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新一期“雄安新人”带来的是雄安文德幼儿园教师邓雅静的自述。
2024年7月份,我正式入职雄安文德幼儿园,这也是我“扎根”雄安新区的开始。
2017年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北漂”,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公立幼儿园一待就是7年,还担任过几年的班主任。
邓雅静正在陪同幼儿园小班孩子午餐。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幼儿教师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有机会陪伴孩子们成长,更让我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和美好。耐心、细心和爱心,是指引我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准则。
之所以选择从北京来雄安,一方面原因在于雄安是一座新城,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我就是河北人,在雄安工作也有种“回家”的感觉。
雄安文德幼儿园开园也只有一年,我跟幼儿园可以说是“共成长”的。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孩子,仅凭在北京积累的工作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健康打底、科学赋能”是文德幼儿园的课程体系,结合雄安科技之城、未来之城的定位,幼儿园设计了幼儿编程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高科技元素。
邓雅静同孩子们一起进行户外活动。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今年上半年,幼儿园的老师们亲自动手制作了玩具“编程测量机器人”。随着机器人“朋友”的加入,孩子们从教室里走到户外,他们操作着机器人用编程视角测量校园的各个角落。
此外,幼儿园按照奥尔夫教学法开设音乐课程,通过音乐游戏和活动,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开设的戏剧课程鼓励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和即兴表演,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阅读课程则通过丰富的图书资源和阅读活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工作之余,我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雄安郊野公园、悦容公园逛一逛,尤其是雄安郊野公园,有很多可以遛娃的游乐场,孩子特别喜欢。
与北京不同的是,雄安新区能让我感受到更多的轻松和愉悦,居住条件好,通勤时间短,配套设施全。我已经拿到了雄才卡,正准备把户口迁过来。
在雄安新区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上,我们将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知识和乐趣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在雄安生根发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