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小字号
小字号
				

3月31日,智能巴士行驶在以原有村名命名的雄安新区八于街附近。本报记者 伊霄摄

3月30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外景。本报记者 雷声摄

3月30日,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居民在演唱河北梆子。本报记者 雷声摄

3月29日,雄安新区启动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中化大厦建设现场。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3月30日,雄安新区容西片区段庄村村民商杏兰在介绍自家院子原址上的老槐树。本报记者 雷声摄

3月28日,工作人员在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展示巡检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3月31日,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里复建的南河照村“金玉璞家老宅”和老枣树。本报记者 伊霄摄

3月31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悦容公园一角。本报记者 雷声摄

3月31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金湖公园鸟瞰。本报记者 雷声摄
乡愁是什么?
对于搬进新家的雄安新区回迁居民商杏兰来说,老家院子里那棵60多年的老槐树就是乡愁。商杏兰老家段庄村于2020年10月启动整体征迁。虽然老房子没有了,但老槐树作为乡愁保护点得以留在原地,成为容西片区生态廊道的一部分。
如今,老槐树的东北方向,崭新的住宅楼鳞次栉比,其中就有商杏兰的新家。“每天都溜达回来看一眼。”商杏兰说。
雄安新区在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的保护,让这座“新城市”中的“老场所”随处可见。
在容东片区众多现代化建筑之间,矗立着两棵粗大的老槐树,由原容城县南文营村的文占民家中移植而来,新式楼宇与百年老树相得益彰。郊野公园绿树繁花间,青砖灰瓦的“金玉璞家老宅”等均被妥善保护起来,古朴端庄的历史名胜与蓝绿交织的自然风貌融为一体。
同样与周边公园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还有“雄安之眼”——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小到街道两旁路灯杆上的传感器,大到新建片区的所有燃气管网,都在“云”上同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相连接,运行一年来,“雄安之眼”汇聚了超过200亿条城市数据,“云上雄安”加快建设。
雄安新区是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IPv6国家综合试点城市,3月15日,雄安新区入选全国“千兆城市”。在地上,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500多公里数字道路四通八达。在地下,综合管廊已达144公里,水电气暖网所有市政设施管线隐藏其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形的古树古宅、文物古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雄安新区得到保护、传承、弘扬。传统与现代,在这座未来之城交相辉映。
新街道也保留下了居民的乡愁记忆。原有村征迁后,老村名出现在新街道的名称中,如龚庄路、八于街、文营路等。路上驶过的智慧网联无人巴士,将这些路名和站点串联起来,也让雄安新区的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
“5分钟到便利店、社区食堂,10分钟到养老驿站、社区医院,没事在公园里还能唱两嗓子。”容西片区回迁居民邓凤苓搬入新家后,喜欢在街角小公园唱几声河北梆子,“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爱上梆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领导留言板
领导留言板 强国论坛
强国论坛 人民视频
人民视频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网+
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领导留言板 人民视频
人民视频 人民智作
人民智作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