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雄安网

白洋淀水质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 为35年来最好水平

2023年12月07日16:56 | 来源:人民雄安网
小字号

人民网雄安12月7日电 (记者李雪晴)记者从今天召开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白洋淀淀区水质从2017年前的劣Ⅴ类提升并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为1988年白洋淀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实现了从碎片化、点状治理到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系统治理,从单一治理到城水林田淀草系统治理的转变。

9fdc784ccfa434a9efebc4643d0132a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李雪晴摄

看生物多样性:野生鸟类记录6年多来新增63种

白洋淀是我国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是湿地水鸟集中分布区。为深化生态修复保护,雄安新区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加强鸟类栖息地建设管理,增加底栖生物和鱼类多样性,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去年夏季,雄安新区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在烧车淀区域建设2个鸟岛,实施生态隔离和分区管控;开展增殖放流,不断提升淀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加快“千年秀林”建设。

IMG_256

在白洋淀“安家”的青头潜鸭。张学农摄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野生鸟类达到269种,较设立前增加了6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7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已经在白洋淀安家落户、繁衍生息。野生鱼类恢复至4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指示物种中华鳑鲏全淀分布,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

看重大生态类项目:白洋淀水“活起来”“动起来”

雄安新区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以打造“淀泊风光、华北水乡”为目标,在控外源、截污染、引调水、防洪水、疏水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先后实施“生态清淤、水系疏通、湿地恢复和退耕还淀”等4大类18个重大生态类项目,统筹引黄入冀和再生水等多种水源,全力打通水动力流动脉络,实现白洋淀水“活起来”“动起来”,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7米。

IMG_256

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连通)试点工程成果。人民网 杨华龙摄

据介绍,4大类工程累计治理鱼塘567个,清淤面积约25平方公里,清除污染底泥1194多万立方米,累计疏浚水流通道约27公里,拆除围堤围埝约280公里,扩增淀泊水面约16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淀生态修复约18.68平方公里,打造府河、孝义河功能湿地6.34平方公里。

此外,建立芦苇平衡收割机制,每年轮换收割约6万亩。建设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400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6.5%。建立坑塘“一塘一策”,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同时,实施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有水入淀河道综合治理,全力推动新区河湖长制工作“有名有责”“有能有效”,开展流域河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整治,不断改善河湖生态质量。

看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大格局

河北省和雄安新区分别成立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上下游各地市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雄安新区加强规划引领,通过建立法规体系推动依法治污、健全管控制度、筑牢考评体系等具体举措,高标准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

深入实施《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与追责问责工作机制》,对断面、排污口和重点涉水企业等要素做到全覆盖,着力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同时,设立雄安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对涉白洋淀流域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建立省、市、县三级执法体系,公、检、法和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有力震慑环境违法行为。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省级环保督察内容,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建立健全新区、县、乡镇、村、村民小组、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开展“走遍雄安”“爱鸟、爱淀、爱秀林”等活动,营造白洋淀生态保护的良好法治环境,基本形成了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大格局。

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丰东在发布会上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事关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全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治理,淀区内源污染大幅消除、水动力持续提升、水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自净能力不断提高。未来,雄安新区将继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扎实开展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各项工作,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责编:李雪晴、刘师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