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雄安网

八一:听雄安老兵讲那过去的故事

2022年08月01日18:47 | 来源:人民雄安网
小字号

人民网雄安8月1日电 (施云娟、王红)雄安,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这里曾是冀中抗日根据地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和对敌斗争前沿,“淀上神兵”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可歌可泣的战争传奇都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这里,有不少投身革命,为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奉献青春的老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雄安老兵,倾听他们的故事,铭记光荣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白书元:抗美援朝中爆破敌军坦克

两次荣立三等功、抗美援朝中爆破敌军坦克的白书元,1930年8月出生于雄县大营镇白码村。从1949年1月参军到1954年9月转业回乡,期间共参与过9次作战。

图为白书元。人民网 王红摄

1950年秋天,正在北大荒黑土地上农垦的白书元接到了入朝作战通知,便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战场,保卫国防。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连续进行5次战役,白书元全部参与,期间他两次立下三等功。在1952年7月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上,简要记录着白书元两次立功经过:在三八线战斗中抓获敌人八名,在第四战役中爆破坦克一辆。

图为白书元的奖章。人民网 王红摄

说起爆破坦克车的经历,白书元仍历历在目。“当时是我们5个人自愿报名执行任务,就是为了阻止坦克车前进。给我们发了一包炸药,一颗地雷,地雷预先埋放在坦克必经之路,若地雷爆炸失败,我们就要抱着炸药包冲上去与坦克同归于尽。”

前一天晚上,白书元和4个战友到达了指定地点,白书元抱着炸药包和一名战友藏在离坦克必经地最近的小壕沟里,其他3名战友则负责躲在不远处的茅草屋里掩护。当时天太冷,虽然身上有稻草遮掩,白书元还是冻得发抖。

“天刚亮,坦克来了,一共七八辆,第一辆没有轧到地雷,但好在第二辆轧到了,坦克车的履带被炸毁,其它坦克也不敢再前进。”白书元回忆,敌军发现中埋伏后开始对周围疯狂扫射,炮火点燃了茅草屋,屋内三名战友和白书元旁边的战友因暴露牺牲,最终只有白书元活着回到了连队。

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后,白书元到了广东,在部队上了一年学,随后转业回到雄县。当年参战的经历,成为他一辈子的骄傲,也一直鞭策着他。

张春华:在军队保国家平安,在地方保一方平安

“出任务时我们每人都会配一颗82-1式手雷,大家也叫它‘光荣雷’,如被敌人发现,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绝对不当俘虏。”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张春华目光和语气仍十分坚定。

张春华出生于1963年,雄县十里铺乡(现雄州镇)十里铺村人,1982年10月份入伍,在当时的兰州军区19军55师侦察连服役。

图为当兵时的张春华。受访者供图

1985年6月,张春华所在部队接到赴滇作战命令,他被分配到第九侦察大队二连一排二班担任班长。让他最难忘的,要数“922”袭击捕俘战斗。

“当时接到上级指示,要对云南那都方向某高地的敌人给予歼灭性打击。”面对敌人三面火力封锁,张春华和战友作为先遣组,经过约15个小时搜索、破障、排雷,到达预定潜伏位置,“当时我们就在敌人眼皮底下”。张春华和战友们趴在草窝里等待时机时,看到4名敌军走过来,“我们大气都不敢出,当敌人距离我们两米时,我一跃而上制服1名敌人,在副捕俘手配合下又捕获另外1名敌人。与此同时,火力组用微声冲锋枪压制后面的敌人,引导我方炮火。”在我军炮火压制住敌人火力的情况下,张春华带领全班迅速撤回。

这次任务抓获敌军两名,并获得了重要情报,为后续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张春华也因此被军区司令部授予个人一等功。

图为张春华正在教徒弟练功。受访者供图

“在军队时保国家平安,在地方时要保一方平安。”退役后,张春华先后在雄县多个乡镇担任派出所所长,如今是雄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教导员。从小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的张春华工作之余还收了老中青三代徒弟,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教大家强身健体也锄强扶弱。

赵小月:一家三代都是兵

一门三代,都是军人。雄县龙湾镇张青口二村的赵小月一家,是名副其实的“光荣之家”。

赵小月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曾参与过解放石家庄战役;叔叔也于1958年入伍,成为一名运输兵。退役后的叔叔曾带着七八岁的赵小月回过一次部队,“当时士兵们身穿军装、威武挺拔的身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赵小月说。

在父亲和叔叔的影响下,赵小月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1984年他终于实现了愿望,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

图为赵小月。受访者供图

1989年退役回家后,赵小月积极动员三个弟弟赵新峰、赵新春、赵新明参军报国。2006年,赵小月又将二儿子赵静送去部队,“他现在是火箭军战士。”赵小月不无自豪地说。赵小月告诉记者,赵静当兵的16年里,过年很少能回家团聚,探亲时也往往因为临时有任务休假休到一半就赶回部队,即便这样,他仍然为儿子感到骄傲。事实上,荣立过两次三等功、多次获得先进个人表彰的赵静也确实值得他骄傲。

图为赵小月儿子赵静的荣誉证书。受访者供图

对于赵小月对当兵这件事的执著,身边人也有不理解的,他总是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能这么安心、舒心的过日子,就是因为有军人。国家有需要,我们自当尽责。而且男孩子当兵,精神、阅历上的收获,足够受用一生。”

在赵小月的影响和鼓励下,侄孙赵宇彤2018年也投身军营,成了一名边防军战士;赵小月5周岁的孙子,也立志,“长大了我也要去当兵”。

朱宝华:空军飞行员和电工、泥瓦匠,都是保家卫国

1930年9月出生于容城县八于乡大八于村的朱宝华,13岁便参军,当了一名通讯员,参加过解放石家庄、平津战役等战斗,后进入防空部队,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图为朱宝华。人民网 王红摄

今年92岁的朱宝华,对当年的事,仍记忆犹新。“1948年打王凤岗的部队时,为了迷惑敌人,我们一路往南走了三天三夜,沿途以区小队的名义领给养,让敌人误以为是小股部队。走出好几百里地后,再趁敌人不注意突然返回,绕到敌人背后,出其不意地攻破了敌军的一个师。”朱宝华讲起当年的经历,意气风发。“打房山的时候,我们连负责攻制高点,当时敌军挖了壕沟,要拿下就必须先过壕沟。大家都以为壕沟不深,结果把十来米的竹竿放下去,根本看不到顶,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跳下去了,最终取得了胜利。”

1950年,朱宝华做为团里唯一人选,进入防空部队并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因为训练认真,技术过硬,他是同批接受训练的30多人中第一个可以单飞的学员。

在部队的经历,锤炼了朱宝华坚毅、正直、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品格,也让他学会了开汽车、电工等本领。退役后,他先是在徐水汽车队当司机,负责“从涞源往新疆拉矿石,然后再从新疆往回拉土碱”,后被下放,回到家乡做了一名电工,还从事过泥瓦匠的工作。

从空军飞行员到电工、泥瓦匠,当被问起心里有不甘和落差吗,朱宝华乐呵呵地说,“不都是保家卫国嘛,只是岗位不一样而已。”顿了顿他似是补充道,“打仗的时候能活下来,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图为朱宝华。人民网 王红摄

或许正是因着这份乐观,92高龄的他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每天都自己骑车出去遛弯。”儿子朱国全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就爱到处转转、看看,心里就高兴。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出门就坐车。”朱宝华说,“我现在几乎每天下午都去郊野公园坐坐,那里离咱老家八于村近,看着咱这里一天一个变化,真是神仙日子,当年大家的牺牲、付出都是值得的。”

(责编:李兆民、施云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