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人民之城 幸福樣板

2025年11月28日09:20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民之城 幸福樣板

悅容公園是雄安首個大型城市綜合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放鬆的好去處。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風景宜人的白洋澱旅游碼頭。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圖為位於安新縣的“雄安足球半島”。 李東宇攝

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便民服務站裡,市民正在辦理業務。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雄安商服會展中心地下商業環廊內,市民正在和機器人下五子棋。李暢攝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千年大計,民心所向。“十四五”期間,雄安新區堅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始終,以高水平管理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隨著城市的拔節生長,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也迎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回遷新居環境宜人,“15分鐘生活圈”成為標配,優質醫療教育資源觸手可及……

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五年來,雄安新區用“繡花功夫”般的精細化治理,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創新,一步步勾勒出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幸福樣板。

宜業宜居,筑就幸福生活圈

拉框架、顯雛形、展五新、聚要素、上台階……最近五年,雄安新區加快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商業服務功能,綜合承載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智慧路網縱橫交織,公園綠地星羅棋布,文體設施拔地而起,煙火氣息持續升騰……生活在未來之城的人,真切感受到宜業宜居的幸福。

“以前在農村住的是平房,生活不方便。回遷后住進了嶄新的樓房,各項設施非常完善,生活很舒坦。”回憶起回遷前后的生活,容東片區居民韓艷輝感觸頗深。

2022年的2月1日是大年初一。那天的容東片區,紅燈籠挂滿街,中國結隨風飛舞,首批回遷居民在新家裡度過了第一個春節。

時至今日,雄安新區已經累計完成十三批次回遷安置工作,16.9萬名群眾喜遷新居。

告別低矮的平房,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居民們迎來了“15分鐘生活圈”的便利。

“好球啊!老張,再來一局!”10月10日,位於賢溪社區的容西第一養老驛站裡,63歲的居民王國鬆與“球友”張林進行乒乓球對決,兩人你來我往,在汗水與歡笑聲中享受運動的樂趣。

平日裡,王國鬆把孫子送到僅一街之隔的幼兒園后,便會來容西第一養老驛站。他的家離這兩個地方都很近,走路僅需十分鐘左右。

除了養老驛站,賢溪社區還有社區食堂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區食堂,僅需花幾塊錢就能吃到健康可口的飯菜﹔賢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內科、外科、兒科、中醫科等十余個科室,居民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從教育、醫療、養老等多個方面入手,我們全力推進全齡友好社區建設,打造‘15分鐘生活圈’。”賢溪社區工作人員閆孟介紹,社區內吃、購、醫、養等功能一應俱全,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15分鐘步行范圍內基本都能滿足。

就業創業,也能在“家門口”實現。

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雄安新區統籌居住和就業,優化職住空間布局,在產業集聚和疏解集中落地區提前謀劃居住片區建設,讓居民實現“家門口”上班,避免長距離通勤的苦惱。

與此同時,雄安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大力促進居民就業。

雄東片區打造了“零工驛站”“雄業創工坊”“雄業創新坊”以及就業創業示范街區,“上樓安居、下樓就業”的社區就業服務初見成效。

“每天走路就能去上班,既能賺錢還能顧家。”不久前通過雄東片區“零工驛站”找到社區養老護理工作的居民李蘭對工作很滿意。

最近五年,雄安新區的煙火氣愈來愈旺。

在雄安奧特萊斯,居民暢享購物樂趣,看脫口秀演出﹔在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尋環XLOOP商業環廊,居民在幾何書店讀書,在周末音樂小酒館的旋律中放鬆身心﹔在雄安·老字號商業街,居民品嘗北京同仁堂、天津迎賓、寧化府陳醋等老字號的味道……

最近五年,越來越多疏解人員來到未來之城。

由首都北京奔赴未來之城,雄安這個“新家”讓他們時時感受到幸福。持續推進京雄“同城化”,雄安用一系列暖心舉措,讓疏解人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創新政務服務。目前,北京市區兩級35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可通過“雲窗口”在雄安跨區域無差別辦理,209項資質資格互信互認落地見效。疏解人員在雄安能暢享辦事便利。

出台暖心政策。在住房上,目前,住房公積金繳存、提取、貸款已全面實現京雄“同城化”,疏解人員在新區購房可以提取在北京繳納的公積金﹔在教育上,雄安保障疏解人員子女在新區入學,並上線京籍疏解人員隨遷子女轉學服務平台,提供一站式便利轉學服務﹔在醫療上,雄安建立“基本+補充”的職工醫保制度,創建全國唯一省域內單獨醫保目錄,讓疏解人員享受高水平的醫保待遇……

優化疏解服務。開通“@雄安—疏解訴辦”H5平台,設置12345服務疏解專線,推出“@雄安—疏解之友”微信群……雄安用貼心周到的服務,為疏解人員高效解決難題,保障其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來雄安后,我租了兩室一廳的房子,每個月房租僅1000多元。上班僅需十分鐘左右,下班能去青年夜校上課充電,生活多姿多彩。”在雄安某疏解企業工作的青年江曼說,美好的生活場景讓她在雄安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

書香綠韻,描繪詩意棲居圖

碧波蕩漾,百鳥翔集。秋日的白洋澱,在華北平原上鋪開一幅壯麗的金色畫卷。

宜居的生態環境,是最好的民生福祉。五年來,雄安新區持續推進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加快構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將“綠色”深深刻入城市基因。

深入實施科學補水、生態清淤、百澱連通、退耕還澱、嚴密防洪五大工程,雄安新區全力推進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保護。2021年以來,白洋澱澱區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標准,穩居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在治水的同時,新區加強鳥類棲息地修復與保護,劃定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建設2個生態鳥島,白洋澱全域設為禁獵區,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

2022年7月,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濕地管理處工作人員在白洋澱進行監測考察時,一隻青頭潛鴨雌性成鴨帶著4隻可愛的小鴨出現在望遠鏡鏡頭裡。經專家確認,白洋澱成為青頭潛鴨繁殖地。

如今,青頭潛鴨已經在白洋澱“安家”,種群數量從最初發現時的個位數增加到300多隻。

野生鳥類增加至29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90種﹔魚類增加至50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23種……“華北明珠”重放光彩。

在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的同時,“千年秀林”工程也在深入推進。

經過努力,雄安目前已累計造林48.3萬畝,綠化面積達74.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區設立前的11%提升至35.1%。

雄安郊野公園、金湖公園、悅容公園等一批“家門口”的公園建成,構建起宜人便民的公園體系,“3公裡進森林、1公裡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處處是游園”成為現實。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生態環境變化帶來的利好。

“雄安圖書館藏書豐富,智慧化水平高,還設置了幼兒及少兒閱覽區,我和孩子都喜歡來這裡讀書。”10月18日,容東片區居民周華帶著8歲的兒子,在雄安圖書館裡度過了一上午的閱讀時光。

作為雄安新區首個城市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雄安圖書館一開館,便立即成為熱門“打卡地”——數據顯示,自9月27日正式開館至10月8日,雄安圖書館累計入館量達13.6萬人次。

與雄安圖書館一街之隔的雄安體育中心,已經承辦2025賽季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常規賽第一階段比賽、國際女子籃球邀請賽、國際青少年足球聯賽等高級別賽事﹔坐落在白洋澱的荷花澱派文學館,通過聲光電技術復原孫犁筆下的蘆蕩漁舟,成為新區群眾感受荷花澱派文學的重要場所……

最近五年,雄安新區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文化地標”,為人民享受高品質文化生活提供了載體平台。

硬件設施持續升級,“軟件”配置也更加多元。

今年國慶假期期間,雄安非遺游園會暨2025京津冀非遺聯展舉行,京津冀三地非遺“絕活”一一亮相,給居民帶來別樣的體驗﹔“活力新次元·雄安第二屆X青年藝術節”在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尋環XLOOP舉辦,多種形式的潮流文化和藝術體驗活動充分展現了新區的青春活力與創新魅力。

“永不落幕的電影節”、“北京優秀演藝進雄安”、雄安舞獅大會等眾多優秀文化活動接連上演……五年來,雄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行走在如今的雄安大地,既能推窗見綠、漫步入園,又能感受書香浸潤、體驗多元藝術,享受“詩意棲居”。生態環境的優美與精神文化的豐盈,使得未來之城的幸福底色愈發鮮亮。

民呼我應,精治善治暖民心

容東片區翠秀庭1號樓1單元B2層,通往車位的人防門有一道檻。居民馬春林的母親已經93歲,每次帶老人去醫院檢查身體,都要三個人一起抬著輪椅,才能跨過這道檻。

今年7月,馬春林向羅河社區反饋了這道檻的問題,社區立即與物業、總包單位等進行協商研究,隨后在人防門上安裝了一套移動式門檻斜坡墊,徹底解決了問題。

一道門檻,連著民心。社區牽頭,將物業、市政、衛生、警務等各有關單位納入其中,形成資源整合的“聯合艦隊”,共同響應居民需求——雄安新區推出的“一呼聯應”工作機制,成為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舉措,獲得了無數居民的贊揚。

最近五年,雄安新區在城市治理上下足“繡花功夫”,大力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效能,進一步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棟一本,一戶一頁——在南文營社區便民服務站副站長陳楚嶸的文件櫃裡,整齊碼放著轄區73棟樓3764戶的73本民情台賬。

隨手翻開一本,上面的事項可謂事無巨細:誰家的燃氣需要安檢預約,哪戶的老人需要定期回訪……這些家庭瑣事,構成基層治理最真實的“民生圖譜”。

雄安新區在各個社區持續開展“大走訪”,認真做好民情台賬,並依托台賬構建起“需求—響應—反饋”的完整鏈條,將為民服務做到實處。

“社區工作者經常上門走訪,將我們家的情況記錄在民情台賬中。每次看到厚厚的台賬,心裡就有一種踏實感。”容東居民張英深有感觸地說。

不僅大力創新為民服務舉措,雄安新區還整合培育多元社會力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讓廣大居民從社會治理“旁觀者”變成“參與者”,走出了一條現代化新城治理的創新之路。

“廣場缺少座椅,爺爺奶奶休息不方便。”

“我設計的垃圾投放環保標語‘向我扔’被採納啦!過幾天就能打印出來貼到小區垃圾桶旁邊了。”

…………

近日,在容東片區張市社區“紅領巾議事會”的討論現場,孩子們手持自制提案卡,用稚嫩的聲音為社區管理“支招兒”。

今年3月,張市社區成立容東片區首個社區少工委,創新搭建“紅領巾議事會”,通過“兒童提案—家庭協作—社區落實”的三級架構,讓132名社區“小主人”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從少年兒童到青年人再到老年人,從回遷居民到社區能人再到疏解人員,從志願者隊伍到社會組織再到商家和物業……雄安新區廣泛發動全齡居民參與、引入專業化服務資源、創新可持續運作機制,繪就城市治理“同心圓”,人民群眾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擁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城市屬於人民,城市發展為了人民。

從“15分鐘生活圈”的便捷溫暖,到商業街區的煙火氣息﹔從圖書館的濃濃書香,到體育中心的歡聲笑語﹔從民情台賬裡的溫度,到“紅領巾議事會”中的坦誠……“十四五”時期的雄安,將“人民至上”理念深深刻入城市肌理,繪就了一幅絢爛多彩的人民幸福新圖景。(康曉博)

(責編:張曉博、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