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創新高地 動能澎湃

2025年11月28日09:16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高地 動能澎湃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產業園。(本報資料片) 耿輝攝

10月22日,藍箭鴻擎(雄安)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衛星智能制造中試基地內,首顆“雄安造”衛星完成生產下線。圖為衛星智能自動化產線。 李暢攝

梅卡曼德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區,工作人員演示“AI+機器人”新產品。劉光昱攝

在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車間內,AGV智能搬運機器人正在按照設定路線自動運送工裝板。 李暢攝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的咖啡廳裡,每天都能產生許多創新的點子和合作的意向。劉光昱攝

圖為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 李暢攝

夢想之城,要素聚集﹔創新動能,澎湃激蕩。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並主持召開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各領域改革開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創新試點示范項目在雄安落地,努力建設新功能、形成新形象、發展新產業、聚集新人才、構建新機制,使雄安新區成為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

“十四五”以來,雄安新區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三大產業,搭建平台、構建場景、匯聚資源,一條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正在加速形成。

如今,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科技等領域200余家企業落戶雄安,31棟主題樓宇簽約企業707家,六大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一座創新驅動、引領未來的現代化新城,正以昂揚姿態,奮力打造先進產業的集聚地。

強化原始創新,鍛造核心策源能力

原始創新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是引領發展的原動力。

雄安堅持把原始創新作為創新鏈的源頭活水,積極布局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為產業跨越發展注入根基性支撐。

10月19日,走進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煜鼎增材”)的生產線正高速運轉。該公司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核心技術團隊共同設立。公司在國際上率先在鈦合金、超高強度鋼等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藝、裝備、材料和應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

2024年9月,煜鼎增材總部暨“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整體遷至雄安,為新區原始創新再添重量級平台。

“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增材制造技術,可突破傳統熔化冶金與鑄鍛成形技術的原理性限制,實現重大裝備高性能金屬結構新材料的高效制備,使高品質大規格材料、大型復雜結構實現綠色智能制造。”王華明院士介紹。

在更廣闊的空天、光電、醫學等領域,雄安也正積極布局原始創新的關鍵落子——

雄安創新研究院和雄安空天實驗室(空天飛行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聚焦空天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勇闖科技“無人區”﹔國家半導體激光技術創新中心,致力於打造光電集成與先進激光制造的技術策源地﹔國家量子科學實驗室,聚焦量子計算與通信開展前沿基礎研究……這些高水平科研機構的落地,為打造全球創新高地提供堅實的支撐。

原始創新,是點燃整個創新鏈條的第一簇火花。瞄准這一戰略支點,雄安新區依托國家級科研力量,通過整體搬遷、設立分支機構等靈活方式,推動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落子布局。

當下,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頂尖科學家團隊等“國字號”創新平台,已在新區扎根生長。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界面全國重點實驗室、航天科工全國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平台,正在緊密對接、加速落地。

與此同時,一批支撐產業創新的公共技術平台建設蹄疾步穩——國家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雄安中心、一站式生物醫藥公共實驗中心、商業航天測試中心等加快建設﹔與高校、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共建的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也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

這些密集布局、相互支撐的創新平台,共同構筑起雄安原始創新的“四梁八柱”,為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夯下堅實基座。

完善創新體系,培育產業成長沃土

近日,藍箭鴻擎(雄安)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雄安鴻擎科技”)衛星智能制造中試基地正式落成,首顆“雄安造”衛星——“雄安一號”(鴻鵠技術驗証星)完成生產下線。這標志著雄安新區空天信息產業智能制造能力實現了“從0到1”的重大跨越,有望吸引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企業加速聚集。

2024年,隨著中國星網入駐,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揭牌,雄安首條完整的創新主鏈條宣告形成。截至目前,已有60余家空天信息企業落子雄安。

此次“雄安一號”下線,是雄安新區精心培育創新沃土的生動注腳。

為了讓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此涌現,雄安新區持續完善創新體系、厚植創新土壤、搭建創新載體,讓優質資源不僅“走進來”,更能“留下來”“長起來”。

10月的雄安,秋意漸濃,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裡卻是一番火熱景象。在北京普龍科技的展廳內,一台挂軌式AI巡檢機器人正沿軌道平穩滑行,技術人員俯身調試,神情專注。

“這款產品已廣泛應用在電力配電房等室內場景。”公司銷售經理董鑫介紹。作為一家專精特新企業,普龍科技自2023年9月入駐以來,迅速融入新區創新生態,成為雄安平台賦能企業成長的生動縮影。

放眼整個新區,像中試基地這樣的創新載體正不斷“上新”。截至目前,科創中心、軟創街區等十余個平台陸續投用,它們不僅是技術的孵化器,更成為科技企業茁壯成長的溫暖搖籃。

在這裡,創新鏈與產業鏈相向而行、深度融合,不斷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機器人正變得‘眼明心亮、手腳靈巧’,在工業物流與多元服務領域大顯身手。”今年6月,在雄安2025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創新發展活動上,梅卡曼德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丁有爽,向與會者描繪著具身智能技術的廣闊前景。

作為全球AI+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梅卡曼德於去年9月簽約落戶雄安。丁有爽表示,願與合作伙伴一道,在這片熱土上播種夢想、共創未來。

企業的信心,離不開雄安新區前瞻布局的產業生態。今年7月,雄安新區發布《關於組織申報新區機器人應用場景示范項目的通知》,明確提出在七大領域支持機器人應用場景建設,並以創新的“雙向”獎勵機制激發活力。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正在這片熱土上加速匯聚、生根發芽。

產業生態的活力,往往就蘊藏在看似偶然的“鄰裡互助”之中。

今年2月,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內,一場新年首秀——2025年新產品新技術發布會如期舉行。入駐僅半年的雄安易融科技有限公司,帶著他們的最新成果站到了台前。

“我們是一家從北京而來的企業,選擇落戶這個‘村’,正是看中了‘心理咨詢+科技’這片新藍海。沒想到入‘村’才半年,就通過‘樓下鄰居’解決了平台上線的大難題,真是意想不到的收獲。”公司負責人王晗回憶道。

他口中的“樓下鄰居”,正是同在一棟樓裡辦公的憨猴科技。在這場攜手同行中,易融科技貢獻出豐富的心理咨詢案例與數據資源,憨猴科技則以其技術專長,共同構建起垂直領域的大模型。傳統的心理咨詢,因現代科技的融入而煥發新生﹔物理上的“上下樓”,就這樣成了產業鏈上緊密銜接的“上下游”。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新區正將一顆顆創新明珠串珠成鏈,推動產業鏈高效聚集。截至目前,雄安新區31棟主題樓宇已吸納707家企業入駐。

在雄安,場景不僅是技術的試金石,更是城市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每解鎖一個場景,就是打開一扇通向未來的大門”。

兩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的成功舉辦,映照出這片熱土對創新元素的強大引力。

躍動的數字是最有力的証明:剛剛落幕的第二屆場景匯賽事,自2024年10月啟動,便吸引了全國30個省(區、市)的2702家企業團隊攜3490項創新成果奔赴而來。參賽規模較首屆實現近兩倍增長,澎湃的“雄安磁力”清晰可見。最終,656家團隊的736項作品脫穎而出,斬獲殊榮。

更為可貴的是,創新火花正迅速轉化為產業落地的星火。截至目前,賽事成果已催生32家企業扎根雄安、布局河北,另有56家獲獎企業明確了近期落地計劃,一條從創意賽場到經濟主戰場的快速通道,已然鋪就。科技成果轉化,關鍵在服務,核心在生態。雄安新區正以專業化服務打通創新成果走向產業的“最后一公裡”——

走進雄安科創中心、中關村科技園等平台載體,濃厚的創新氣息扑面而來。這裡構建了分級分類的培育體系,為企業提供從空間選址、融資對接到創業輔導的全鏈條服務,一批高成長型科技企業在此破繭成蝶。

目光放遠,一張覆蓋成果轉化全流程的服務網絡正在新區鋪開——技術轉移機構、創新驛站、合同認定登記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評估、咨詢、專利代理等專業服務蓬勃發展,為創新活水暢通流轉疏通了渠道。

雛形已現,鏈條漸成。一條根植於服務、成長於沃土的完整創新生態鏈,正在雄安大地舒展脈絡,奔涌向前。

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匯聚頂尖創新要素的前提。通過精准的政策供給和貼心的服務保障,雄安新區正成為吸引創新要素的“強磁場”和成就夢想的“理想城”。

“其實,這一年來我們多次感受到各種溫暖。”北京振徽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行政總監韓曉偉說。從北京搬遷到雄安整一年的他,對這裡的服務效率印象深刻。

“我們僅在線上提交了一次材料,一周內就完成了所有手續。連公司的合同談判都沒受影響,因為我們企業名稱沒變,業務可以無縫銜接。”韓曉偉用“驚喜”形容這種效率。

不到一個月時間,振徽節能作為首批跨省全流程線上遷移的企業,將注冊地址、資質、社保賬戶等全部平移至雄安新區。

服務的溫度,體現在企業辦事的體驗裡,也融於新城建設的細節中。

從北京疏遷而來的振徽節能公司,體驗了“拎包入駐”的順暢,企業名稱與高新技術資質無縫延續﹔中國中鐵雄安區域總部的員工,在“疏解服務到家”活動中暢談心聲,訴求被一一聆聽、及時回應﹔河北雄安元融智能科技在場景匯大賽獲獎后,僅用一周便完成落戶,全鏈條服務為其創業之路按下“加速鍵”……這些涓滴細節,匯聚成河,映照出雄安新區誠意滿滿的服務暖流。

這股暖流背后,是新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系統發力。2024年以來,雄安積極響應國家“高效辦成一件事”部署,精准聚焦企業群眾辦事中的堵點、難點,創新推出一系列集成化服務。截至目前,新區已完成兩批共21項國家級改革任務,實現跑動次數、辦理環節、申報材料、辦理時限“四個大幅精簡”,政務服務的效率與體驗實現雙重躍升。

“所有事項都可以實行網上申請,而且大部分已經做到全流程網辦。”雄安新區營商環境局政策法規處負責人靳惠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為例介紹,目前新區已經實現了工程建設項目從項目申報到項目竣工驗收全生命周期業務協同網上辦理,審批數據同步推送。

政策活水,精准澆灌,雄安新區的創新生態由此枝繁葉茂。圍繞企業成長全周期,新區接連出台《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及“空天信息十條”“軟件與信息服務十條”“鴻蒙十條”等一批靶向精准的“政策包”,實施“雄才計劃”,重磅推出“雄才十六條”,以真金白銀與真心實意,廣納天下英才,激發創新活力。

“在中央一攬子政策的有力支撐下,新區在創新視野、資源集聚、成果轉化和制度突破上均邁出了關鍵步伐。”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局長王彥偉表示,新區正以“六鏈融合”為引領,系統構建“四個三”科技創新體系,加速實現“匯創新、謀賽道、聚產業”的良性循環。

如今,從“百家院所行”到“千企雄安行”,從“創新周”到“創業大賽”……各類創新主體在未來之城交匯涌動,創新創業的濃度與日俱增。

創新浪潮奔涌不息,未來之城活力迸發。“下一步,我們將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落實到行動中,堅持承接、服務、配套疏解協同推進,以央企總部、二三級公司與創新板塊為重點,吸引集聚一批代表新質生產力的鏈主企業和生態企業。依托自貿試驗區、綜保區等平台,推動貿易創新發展,為跨越式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貢獻力量!”雄安新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副局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負責人、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宋立鋒說。(曹錚)

(責編:張曉博、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