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向未來出發

2025年11月28日09:10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向未來出發

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現代化城市

向未來出發

雄安科創中心是由雄安新區著力打造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集聚區。 本組圖片由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提供

燕南堤位於白洋澱北部燒車澱內,已成為新區的一個網紅打卡點。

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深刻把握我國城市發展所處歷史方位,雄安新區做好改革創新大文章,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奮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地、先進產業的集成地、未來生活模式的展示區。

隻爭朝夕,不負韶華。拉框架、顯雛形、展五新、聚要素、上台階……一年一個主題、一步一個台階,未來之城日新月異、拔節生長,交出一份厚重而亮麗的“五年答卷”。

一座新城,折射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地上、地下、雲上,“三個雄安”拔節生長﹔智能、綠色、創新,新區新景“妙不可言”。

當前,是雄安新區轉向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雄安新區將持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以承接疏解為“牛鼻子”,以“五新”目標為引領,以高質量項目建設為“生命線”,增強“八大發展能力”建設,提升雄安城市首位度和綜合競爭力。

奮進“十四五”,展望“十五五”。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現代化城市,向未來出發!

在我國城市發展的歷程中,雄安新區的誕生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既立足解決當前問題,又著眼長遠發展大計,為破解“大城市病”,闖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循著東方大國逐夢現代化的鏗鏘足音,規劃中的宏偉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高點規劃 為新時代國土空間治理提供“雄安方案”

總結新區“1+4+26”規劃體系同編同批經驗,收集分散在不同部門的信息化平台資料,與部省溝通需要支持事項……從北京來到雄安半年多,張輝和劉振明每天都馬不停蹄。

從自然資源部來雄安新區自規局挂職的他們,帶著一個任務:推動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在雄安的試點工作。

“在許多地區,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治理過程中存在著同一空間規劃用途交叉、同一項目多頭審批效率低、‘一地多証’權屬重疊等問題,‘一張圖’將會解決這些問題,做到‘統一底圖、統一標准、統一規劃、統一平台’。”張輝說。

入選“一張圖”工作試點的背后,是雄安規劃建設的高起點。

“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雄安新區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積極探索建立科學高效適用的規劃管理機制,形成了全域覆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多規合一的高質量規劃體系。

面向全球,“開門編規劃”。60多位院士、國內外200多個團隊、35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集結在北京,集中辦公組成臨時工作營,來共同破題。

專家領銜,匯聚頂尖智慧。邀請國際知名首席建筑設計師、景觀設計師、規劃設計師領銜聯合開展設計工作,搭建“1+N”的規劃工作平台,嫁接引入頂級資源匹配相關領域。

“雄安新區已經實現了很高水平的‘多規合一’,在規劃綱要的統領下,所有專項規劃都按照統一要求同步進行編制,並將其主要內容納入詳細規劃,形成了很好的規劃實施傳導機制。”劉振明說,他們將進一步探索新時期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高效有序開展試點工作,把雄安打造成“一張圖”的建設樣板。

告別“攤大餅”的傳統模式,雄安的組團式布局,無單一中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城市病。

10月17日,走進雄安新區起步區第五組團北部片區,大學城配套一期90%的建筑主體結構已順利封頂。

大學城配套一期項目緊挨著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首批疏解的4所高校。該項目包括住宅、酒店、辦公、商業和公寓等業態,建成后將重點服務4所疏解高校師生。

“首批疏解高校確定后,我們就研究在高校周邊配套哪些公服、商業、市政設施以及產業,按照建設時序安排,優化城市功能,有效支撐片區開發。”雄安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張麗偉介紹。

按照“建一片、成一片、用一片”的原則,雄安新區形成以保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核心的多元化土地利用方式,精准配置土地資源,保障重大項目落地,推動區域功能提升、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產城融合和職住平衡。

堅持城市化引領產業化,雄安新區持續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商業服務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在大規模開發建設中同步跟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導入,構建開發建設、功能提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良性互動機制,開創城市發展的全新模式。

拉開框架 “三座城”同生共長

站在東西軸線雄安城際站調度指揮中心的三層平台上,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盡收眼底。土方回填、鋼筋綁扎、模板搭設、混凝土澆筑……2000余名工人正在工地上忙碌。

這條貫穿新區的軸線全長約24.8公裡,涵蓋雄忻高鐵及市政配套兩部分。它不僅是一條交通的大動脈,更是集功能聚合、景觀塑造於一體的城市發展廊道,是雄安新區“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城市整體風貌的核心空間骨架。

“目前地下鐵路隧道主體結構已經全部完成,正在進行鋪軌相關准備工作。地上正在進行路面和綠化景觀的施工。”雄安雄商公司東西軸線項目工程條線負責人李秉琪介紹。

東西軸線鐵路工程加速推進,京雄高速一小時可達北京,乘坐京雄城際鐵路最快19分鐘可到大興機場……雄安新區加快推動城市外圍骨干交通路網、內部道路體系、生態廊道、雄安水系“四大體系”建設,城市框架全面拉開。

低頭少見井蓋、抬頭不見電線,第一次來雄安的人總會對這一點拍手稱奇。

原來,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水等各種市政管線都“住”進了雄安的地下綜合管廊。依靠信息化手段,綜合管廊實現了實時查看、無人巡檢、精准定位、智能處置,目前已累計鋪設160公裡。

在雄安,你會遇到三座“城”:地上、地下、雲上。“先地下、后地上”,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創新亮點之一。

10月18日一早,走進雄安城際站與國貿中心項目現場,塔吊林立、機聲隆隆。來到正在施工中的雄安城市航站樓,眼前這棵“生命之樹”的樹冠已經“長”成,工人正在登高機上進行機電安裝施工。

這是城市未來的CBD(中央商務區),聚集了高鐵、地鐵、城市快線、航空服務、辦公、商業、酒店、公寓等功能要素,是雄安的城市客廳。

進入航站樓往地下走,三層的偌大空間頓時讓人感覺“別有洞天”。“這裡是雄安新區最復雜、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地下空間。”雄安國貿中心項目二工區技術人員文浩宇介紹,身邊往來的工人正忙著進行內部各項施工作業。

“雄安新區正在構建功能復合、互聯互通、上下協調的地下空間體系,實現城市空間立體化發展。”雄安集團雄商公司副總經理王元軍介紹,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片區整合雄忻高鐵、京雄快線、規劃地鐵M1/M2線和城市航站樓等多種城市公共交通功能,依托軌道站,設置與周邊商業服務設施相互連通的人行通道,打造成為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和雄安中央活力區。

地鐵、城際鐵路等軌道交通在加快建設﹔商服地下環廊等公共服務設施已投入使用﹔隨處可見的花園廣場和景觀綠地之下,隱藏的變電站、能源站、垃圾處理廠悄然運行……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雄安新區逐步形成“地下一座城”,打造“風雨無阻地下空間”。

有人說,在雄安,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獨立的IP地址。

一輛輛小巧可愛的智能網聯巴士穿梭在大街小巷,無人駕駛快遞配送車、無人駕駛環衛車紛紛“上崗”,獨居老人在家中的狀況可以通過用水、用電、用氣數據,被電腦那頭的工作人員實時掌握……

雄安新區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創新打造具有國家自主產權的BIM管理平台,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探索數據全域融合、時空多維呈現、要素智能配置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藍綠交織 城市風貌特色逐步彰顯

從空中俯瞰雄安新區,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高樓林立,而是一條條翡翠般的長廊——中央綠谷像一道綠脈綿延在啟動區,悅容公園如同沿中軸線展開的山水長卷,“千年秀林”層層延展,大片綠意與城市空間交織相融……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畫卷在華北大地鋪展。

2021年,白洋澱澱區水質首次實現從劣Ⅴ類到Ⅲ類的跨越性突破,“十四五”期間連續鞏固保持在Ⅲ類,澱區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野生鳥類達到296種,“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安家落戶”。

綠色,是雄安的生態底色。雄安新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推進綠色宜居城市建設,多年來累計造林48.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區設立前的11%提升至35.1%,樹立起新時代美麗中國雄安樣板。

9月27日,雄安圖書館運營啟動儀式舉行,標志著雄安新區首個城市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對外開放。

屋頂水平延展、基座敦實穩重、屋身挺拔對稱,圖書館借鑒三段式傳統建筑特征,彰顯中國古典美學的氣韻。外立面以簡牘為靈感,豎向梭形百葉系統營造出“書海泛舟”的閱讀氛圍。

行走在雄安新區,一座座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氣息的建筑拔地而起,就像一場場傳統與現代的深度對話。

雄安體育中心宛若三枚山水印章,鈐蓋在雄安城市畫卷上﹔中國星網總部辦公樓從空中俯瞰,似四個花瓣盡情綻放﹔中國中化總部大廈則如同拔節生長的“金蘆葦”,矗立在啟動區核心地帶……

隨著框架的拉開,雄安新區的城市形態、風貌、肌理日益清晰,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城市雛形已在華北大地顯現。

“在規劃中,雄安新區加強風貌管控,塑造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將城市設計貫穿規劃編制全過程。”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雄安新區建筑風貌扎根雄安地域環境土壤,融合中華建筑文化基因,吸收世界優秀建筑設計理念和手法,探索形成依托中華文化及地域環境並具有世界眼光、國際標准的開放氣質。

許多疏解員工在談到對雄安的印象時,都不約而同講道,這裡沒有高樓林立的壓抑,沒有鋼筋水泥的冰冷,城市天際線輪廓舒展。殊不知,這背后是城市風貌的精細管控。

雄安新區制定了《城市建筑風貌設計正負面清單》,分別從城市風貌、建筑風貌、環境景觀和城市公共空間風貌等三個方面,分居住類、商業辦公類、校園類、基礎配套設施類等四種類型提出差異化的特色風貌引導要求。

整體面貌協調一體。比如,建筑色彩搭配要以和諧為前提,片區內居住建筑應結合自身特點選取主色調和輔色調,避免點狀穿插﹔高度搭配方面盡量保証相鄰建筑高度不跨檔,避免因建筑高度變化差異性大造成街道及片區天際線不和諧。

“和”而不同,匠心獨具。在雄安,看起來似乎“差不多”的兩棟樓,細節上總會有不同的小設計。可以說,每個單體建筑的設計都是一次創新。

這裡的一磚一瓦秩序規整,一街一巷靈動自然,建筑風貌古今融合……跳出千城一面的窠臼,雄安的美詮釋出人們對現代化城市的另一種向往。(解麗達)

(責編:張曉博、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