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從一片紅葉看生態成色

2025年11月19日09:07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一片紅葉看生態成色

  初冬時節,雄安新區容賈路楓葉林中,來自北京的劉海霞俯身拾起一片五角楓葉,透過陽光觀察葉脈的紋路。

  “這是我第二次來雄安,每次來都能感受到一座新城的生態之美,尤其是初冬季節,路邊的紅葉讓人陶醉。”劉海霞說。在她身后,紅彤彤的楓葉映襯著遠處的樓宇,不僅構成雄安初冬最動人的畫面,更是新城生態建設可感可知的生動注腳。

  當護林員自豪地介紹著“紅葉期比往年延長了半個月”,當市民在銀杏鋪就的金色小徑上悠閑漫步,城市生態建設的成效已悄然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十四五”期間,雄安新區著力打造綠色生態之城,處處是游園、到處是水系的空間格局初步建成。“華北明珠”白洋澱光彩重現,中式風韻的悅容公園、湖光水色的金湖公園、堤島相連的燕南堤公園、“微度假旅游”郊野公園、“城市綠心”中央綠谷等一批城市會客廳融入人們的生活。在這裡,生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推窗見綠的愜意,是漫步林間的舒適,是孩子們在公園裡奔跑嬉戲時的歡笑。而生態建設的價值,也恰恰在這些平凡而溫暖的場景中得到最真實的體現。

  科技賦能讓生態建設從量變走向質變,讓綠色發展更具智慧內涵。漫步千年秀林,掃描樹木上的二維碼標志,每棵樹的“身份信息”一目了然﹔智慧滴灌系統根據土壤濕度自動調節澆灌量﹔“異齡、混交、復層”的造林法讓不同樹種和諧共生——這些技術創新正改變著人們對傳統植樹造林的認識。

  生態數據的背后,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變化。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由設立前的11%提升至35.1%,城市公園體系逐步形成,讓“3公裡進森林,1公裡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處處是游園”成為現實。這些數字體現的不僅僅是量的積累,更是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在白洋澱,青頭潛鴨的回歸見証著水質從劣Ⅴ類到Ⅲ類的提升﹔在中央綠谷,潺潺溪流取代了硬化渠岸﹔在街頭巷尾,法桐、地錦、五角楓等植物構成的多元生態系統,讓城市四季皆景。這些變化,正是新發展理念在雄安落地生根的証明。

  雄安新區的生態建設仍在深入推進,這片熱土上的每一片紅葉、每一處綠意,都在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匯聚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麗畫卷。(曹錚)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