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人民網“透明工廠”走進仲景宛西制藥 探尋智能制造裡的“古方新魂”

曹淼 霍亞平
2025年11月18日17:1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筆下寄托思念的茱萸,在千年后完成了一場從文化意象到現代中藥的蛻變。11月18日,人民網“透明工廠”系列直播走進河南南陽仲景宛西制藥,通過直播鏡頭,完整呈現了一粒山茱萸如何歷經三十余道工序,最終成為六味地黃濃縮丸的現代旅程。

節目組在仲景宛西制藥山茱萸藥材基地現場直播中。

探訪始於河南西峽的伏牛山腹地。這裡作為山茱萸的“道地產區”,獨特的氣候與土壤為藥材生長提供了天然優勢。漫山遍野的茱萸林中,蘊藏著一套嚴苛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我們是國家首批通過GAP認証的藥材基地。”仲景宛西制藥山茱萸藥材基地主任孫紅磊介紹。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意味著從品種、田間管理到採收的全程標准化。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所長、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梁慧珍指出:“標准化是保証藥材品質穩定可控的基礎。”

節目組嘉賓在茱萸林採摘山茱萸。

節目組嘉賓在茱萸林採摘山茱萸。

基地通過矮化修剪技術優化樹勢,既便於採摘又保障產量,同時採用綠色防控手段降低農藥依賴。在採摘環節,“一捏一拉”的手法不僅要效率,更要保護來年產量的希望——枝頭的花芽。

在山下的藥材收購站,藥農們正踴躍交售今年的收成。這裡完成了山茱萸從“農產品”到“藥品原料”的關鍵轉變。

嚴格的等級劃分保障著原料品質。孫紅磊展示著不同等級的樣品:“一等品顏色均勻、顆粒飽滿,通過優質優價確保藥農收益。”在后續的加工環節,滾筒式洗藥機、去核機和低溫烘干房組成的生產線,取代了傳統人工。尤其關鍵的是烘干工藝——“溫度控制在60-80攝氏度,歷時8小時,能最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

更值得關注的是無縫嵌入的質量追溯體系。每袋干果的二維碼,記錄了從種植、採收至加工的全流程信息。這套系統讓藥材“源頭可控、過程可查、責任可究”,為消費者構建起堅實的信任屏障。

工作人員對採摘的新鮮山茱萸進行加工。

工作人員對採摘的新鮮山茱萸進行加工。

在六味地黃丸生產車間,傳統經方與現代智能制造實現了深度融合。

生產制造部主任楊登偉介紹,投料區的山茱萸需經炮制變為“酒萸肉”,以增強藥性。提取車間內,巨型煎煮罐精准控制著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溫度、煎煮次數四項核心參數。藥液通過管道進入濃縮設備,經過7-8小時的雙效真空濃縮,形成比重精確的藥膏。

在自動控制室,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實時監控各項參數。制丸環節更是將精准發揮到極致——嚴格控制濕丸丸重1.67-1.68g/10丸,水分含量保持3%-6%,最后通過離心篩選剔除任何不合格品。整條自動化生產線不僅提升了效率,更確保了每一粒藥丸的質量均一與穩定。

山茱萸加工成丸。

藥材加工成丸。

探訪的終點在醫聖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鄭州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程韜光站在張仲景石像前講述:“西峽是張仲景採藥著書之地,六味地黃丸由其‘腎氣丸’化裁而來,本身就體現了中醫守正創新的智慧。”

在山下的經方塔內,113例經典藥方被永久珍藏。程韜光指出:“在傳承中創新,適應時代健康需求,正是中醫歷久彌新的核心之道。”

醫聖山張仲景像。

從枝頭的紅果到符合GAP標准的道地藥材,通過二維碼實現全程溯源,最終在智能車間裡制成丸徑均一的藥丸——這條清晰、嚴謹的現代化產業鏈,展現了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梁慧珍認為:“‘道地藥材’與‘智能制造’的結合,構成了中醫藥現代化的雙翼。”此次探訪將“藥材好,藥才好”的理念具象化為可感知、可驗証的環節,這份對源頭的敬畏、對過程的嚴控、對文化的傳承,或許正是中醫藥在當代社會構建信任、走向更廣闊天地的基石。

往期回顧:


“透明工廠”走進今世緣 探秘白酒智造的“向新密碼”

“透明工廠”走進頑皮 解碼一顆寵糧的全球進化論

“透明工廠”走進同福集團 看縣域消費市場這樣“盤活”

“透明工廠”走進國晶茶本酒 解密傳統與現代工藝相融的“釀造秘籍”

“透明工廠”走進極氪威睿三電工廠 揭秘金磚電池背后的“含金量”

(責編:張曉博、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