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上下樓裡的“上下游”

2025年11月17日09:05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上下樓裡的“上下游”

8月,無人機航拍的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本報資料片)本報記者 劉光昱攝

近日,雄安機器人大廈內,工作人員向參觀者展示機器人產品。 本報記者 劉光昱攝

近日,雄安科創中心內,雄安國創中心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交通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與中雄智圖(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進行技術交流。本報記者 劉光昱攝

整理/本報記者 解麗達 制圖/褚林

雄安新區之新,貴在創新,成在創新。“十四五”期間,雄安新區建成科創中心、中關村科技園等一批創新平台載體,智能網聯、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31棟主體樓宇,建立技術研發、成果孵化、產業化應用全鏈條服務體系,聚集創新要素,優化創新生態,促進創新型企業健康成長。

樓道裡的一次碰面,就能達成戰略合作﹔樓上樓下的一次串門,就碰撞出一個科研創意……比鄰而居的企業,不出樓就能完成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應用的全鏈條合作。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協同創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跨界融合 一杯咖啡裡碰撞出合作火花

在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B1座2樓的咖啡廳裡,時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穿著正裝的企業員工正在與客戶洽談業務,辦公室還在裝修的“准”入駐公司員工臨時在這裡辦公……各種交流碰撞在這個彌漫著創新味道的共享空間裡悄然展開。

11月3日,咖啡廳內,雄安興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鞏文通正與同一棟樓裡的合作方智慧康(雄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杰、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芳軍探討下一步合作計劃。

這一協同創新的合作,始於去年夏天一次看似偶然的暢談。

“我們都是來自北京的企業,但此前從未接觸過。”周杰回憶,正是由於園區這個平台,讓這三家原本互無交集的企業走到了一起。樓上樓下,相距不過十幾米,三家企業負責人在時常碰面交流中找到了合作商機。

從初次相識到深入洽談,再到最終達成戰略合作,三家企業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足不出‘村’,我們就可以鏈接和整合很多資源。”周杰用這個形象的比喻描述道。

去年8月,這場咖啡廳裡的思想碰撞終於結出碩果,三方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妙心生物的檢測試劑將通過智慧康母公司遍布全國的上萬家藥店及線上平台推廣銷售﹔雄安興元則為智慧康公司提供數智化支撐,共同打造能夠解答健康問題和提供藥品使用知識的AI數字人。

對雄安興元而言,這次合作具有裡程碑意義。“這是我們在雄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單業務。”鞏文通難掩喜悅。這家專注於數智化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終於在雄安收獲了首個本地化合作成果。醫藥AI數字人項目的落地,不僅証明了雄安興元的技術實力,更展示了雄安新區作為創新高地的獨特價值。

與此同時,妙心生物的檢測試劑通過智慧康的渠道網絡走向全國,實現了研發與市場的精准對接。副總經理王芳軍深有感觸:“通過這次合作,我感覺行業間的壁壘沒有那麼多,每個企業都可以成為我們的‘上下游’。”

三家企業的高效合作,是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打造創新生態系統的生動注腳。在這裡,空間距離的縮短帶來了創新效率的倍增,不同領域企業的跨界融合催生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企業間實現資源共享、能力互補、市場共贏。這種開放、協同的創新理念,正在成為雄安新區企業的共識。

咖啡廳裡的交流催生創新項目,鄰裡間的溝通開辟業務新藍海——這正是雄安的魅力所在,也是這座未來之城保持創新活力的不竭源泉。

開闊思路 一棟樓“縮短”人工智能創新路

左鄰專攻算法,右舍擅長算力。在雄安,一棟樓能“縮短”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之路。

隨著創新要素的持續匯聚,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作為特色主題樓宇,將算法開發、算力支撐、場景應用等創新要素濃縮在一個園區內。這個聚焦“AI+交通、氣象、醫療”等領域的創新載體,首批就吸引了穩准智能、華清智言、洞見科技等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入駐。創新要素的聚集不斷打破傳統產業協作模式,讓“上下游”就在上下樓。

11月3日,雄安華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強早早來到位於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的辦公室,與團隊打磨一款已涵蓋15個技術領域的大模型人才實訓平台技術點。

“課程推薦欄的設置還得再精細些,現在這一欄的留白有點多。”李強指著屏幕對同事說。

幾個月前,他還在南京運營著原來的公司,而從初次考察到正式入駐雄安,隻用了三個月。“免租空間、企業落地綠色通道、基金投資同步推進,這種‘打包式’綜合服務,我在其他地方從未體驗過。”李強說。

但更深層的吸引力,在於雄安新區自規劃伊始就系統化、前瞻性地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嵌入城市建設的基因。

“在水務、環保、低空管理、交通、能源等諸多領域,從基礎設施到運營管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是整體規劃、統一標准、互聯互通的。”李強敏銳地洞察到,這種零基礎、全場景、高協同的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了更低的落地門檻和實現全域智能化賦能的巨大空間。

今年4月,洞見科技(雄安)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姚明帶著北京的核心研發團隊正式遷駐雄安,與華清智言成為上下樓的“鄰居”。“落地雄安后,第一筆融資來自本地基金。”回憶起公司遷至雄安的過程,姚明說,政府的執行速度非常快。他舉例說,公司正在推進的可信數據空間和密態計算硬件相關技術攻關與場景實踐,從去年年底與雄安新區相關單位接觸,到完成立項和實施僅用時幾個月,效率驚人。

隨著落地后的業務拓展不斷推進,兩個月后,洞見科技在雄安新區2025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創新發展大會上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安全可信大模型產品——“見智”DeepInsight。

“物理空間的集聚創造了獨特的產業協作生態。樓上樓下的‘鄰居’們會經常坐在一起聊一聊,互相借鑒,緊密開展交流與合作。”李強說,目前,他已經跟幾家“鄰居”有了初步接洽。

“入駐產業園,我們可以跟上下游伙伴更緊密地開展交流與合作,促進企業創新發展。”李強說,目前公司已在雄安有序鋪開多項業務,依托“玄武大模型工廠”等平台,形成了從算法訓練到本地化部署的完整能力鏈。

姚明則表示,與樓內“鄰居”的每一次溝通、探討,都開闊了創新發展的思路。目前,華清智言正全力推進智算中心算力調度平台與大模型工具鏈平台的研發工作,並重點布局能源電力、泛政務、醫療三個領域的行業大模型,與新區多家單位展開了業務洽談。

如今,雄安新區已集聚重點人工智能企業67家,數字科技企業200余家,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初步形成。同時,正在政務服務、工程建設、生態環保、城市運行等領域打造近20項創新應用場景,積極賦能城市建設發展。

產教融合 為未來產業蓄勢賦能

坐在電腦前,輕點鼠標,屏幕上的藍色目標車以設定的速度通過十字路口……“你看,這輛車的速度我們人為設定得很慢,所以其通過路口時后面壓了一溜車。通過這個操作,大家就可以直觀理解‘幽靈路口’的概念。”11月5日,雄安國創中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創中心”)智能交通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他們聯合中雄智圖(雄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雄智圖”)以及北方工業大學共同研發的“車聯網與智能控制實驗室”教培系統。

名為“實驗室”,其實是一個工具箱,裡面裝有一個路測設備、一塊集成電路板、一輛玩具車大小的模擬車輛,攜帶很方便。“這是專門針對高校學生開發的一套車路協同教具,學生可以通過仿真模擬實驗更好地掌握技術原理,客戶主要來源於亟需培養智能網聯汽車工程師的高職院校。”中雄智圖負責人訾錫彥介紹。

訾錫彥對雄安的關注,始於雄安新區成立之初。當時,訾錫彥在北京從事網絡安全教育培訓,正做得風生水起。雄安開始大規模建設以來,對網絡敏感的他注意到“雄安”逐漸成為一個熱感詞,尤其是科技創新領域的高素質人才,對雄安關注度很高。

“誰會來雄安?”“這座城市有無活力?”從2020年起,帶著這些問題多次實地走訪后,雄安在他頭腦中的印象日漸清晰:這裡是未來之城、創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端高新產業將會在此聚集,相關領域的人才教育培訓一定大有可為。

2023年10月,訾錫彥帶著自己的團隊正式入駐雄安科創中心。置身這個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的集聚區,訾錫彥與國創中心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長鄧輝一拍即合:通過與國創中心合作,鏈接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再將科研成果通過企業實踐驗証后轉化為教學課程,為國家培養大量亟需人才。

“目前我們的高校教育,產業人才培養往往與實踐脫節,尤其是前沿產業。而中雄智圖一方面了解高校的教學需求,一方面熟悉市場和企業,架起了供需雙方的橋梁。他們為高校量身定制出市場真正需要的教學課程,推動了更深層次的‘產教融合’。”鄧輝說。

2024年2月,訾錫彥在雄安正式注冊成立中雄智圖公司,並入駐高端高新企業扎堆的雄安科創中心,與國創中心智能交通研究所就在一層辦公,雙方開始了一系列深度合作。

“聰明的車”跑上“智慧的路”——在雄安,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成為百姓生活中的日常場景。國創中心智能交通研究所的大屏幕上,虛擬的行車場景,卻能讓模擬駕駛座椅上的司機做出真實的反應。

“雄安新區擁有全國首個規模化區域級數字道路,還有開放的自動駕駛高速路,這些特色場景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所以很多創新型企業紛紛奔赴雄安。”訾錫彥說,“與北京相比,雄安擁有巨大的場景優勢。公司發展的方向是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這些正是雄安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主動疏解到雄安后,中雄智圖的業務拓展得很順利。“公司去年10月正式運營,營業額增長很快,今年年底有望破千萬元!”訾錫彥說,經營業績的取得,與公司同國創中心的合作分不開。最近,在國創中心的牽線下,他們又與剛剛入駐人工智能產業園的雄安華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助力華清依托“雄安標准”建設政校企綜合實訓基地。(記者曹錚、解麗達)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