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把“鄉愁”種進校園裡
10月16日下午3時30分,雄安史家胡同小學內,一場特殊的交接儀式舉行:6名六年級學生從首屆守護古樹志願隊隊員的手中接過了志願者卡牌。從這一刻起,他們正式成為新一屆守護古樹志願隊隊員。
他們要守護的兩棵古樹,也叫鄉愁樹,都是棗樹。一棵樹齡200歲,另一棵300歲。這兩棵樹原來的家,位於雄安新區容城縣平王鄉昝村,均長在村民家的庭院中。
隨著雄安新區加快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根據規劃,兩棵鄉愁樹所在的村庄將“變身”為北京林業大學雄安校區。村民搬遷了,村庄成了建設工地,百年棗樹何去何從?
雄安新區教育局高校疏解服務處負責人高超始終惦記著兩棵鄉愁樹。去年年初,他把電話打到雄安史家胡同小學,詢問學校是否願意接收鄉愁樹。
接電話的是雄安史家胡同小學副校長化國輝。放下電話,他立即趕到建設工地。看到那兩棵百年棗樹,化國輝喜出望外:“哎呀,這真是難得的緣分!我們校園裡專門設有一處‘棗趣園’,接收它們再合適不過了!”雙方當場為兩棵棗樹選好了“新家”。

10月16日,雄安史家胡同小學,雄安新區教育局工作人員為學生們介紹鄉愁樹相關情況。河北日報見習記者 李暢 攝
辦完鄉愁樹遷移審批手續,正式移植的那天,恰巧是2024年3月12日植樹節。化國輝帶著學校師生,為鄉愁樹的到來舉行了一場歡迎儀式:兩棵鄉愁樹被吊車小心翼翼地吊進校園,種在了棗趣園中。孩子們圍攏過來,好奇地打量著校園“新成員”,他們伸出小手,輕輕撫摸斑駁的樹干,為它們培上一捧捧濕潤的泥土。掌聲,笑聲,在春風中回蕩。
搬到新家后,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給兩棵鄉愁樹挂上了“鄉愁保護點”的牌子。雄安史家胡同小學隨即成立守護古樹志願隊,招募六年級學生作為志願者,照看鄉愁樹。他們在陪伴與照料中,不僅延續著百年棗樹的生命,也傳承著一方水土的記憶。
“觀察長勢、澆水施肥、修枝剪葉,我們悉心投入到鄉愁樹的養護工作中。”交接儀式上,首屆守護古樹志願隊隊員劉妮可回憶道,有一次,鄉愁樹的葉子長了蚜虫,她和隊員們急得圍著樹轉,小心翼翼地把被蚜虫傷害的葉子摘下來。那段時間,他們每個課間都跑到棗趣園觀察和照顧鄉愁樹,直到蚜虫慢慢減少,樹葉重新變得油亮,才鬆了一口氣。
在小志願者們的悉心呵護下,鄉愁樹在新家長勢很旺,成為陪伴學生們的“好伙伴”。而在日復一日的陪伴與相處中,學生們對鄉愁樹有了越來越深的感情,對鄉愁樹的守護也得到了傳承。
“作為新一屆守護者,我們承諾,從鄉愁樹的日常觀測,到養護記錄,再到文化故事的挖掘傳播,每一項工作都做到細致入微。”交接儀式上,新一屆守護古樹志願隊隊員代表周潤忻擲地有聲地說。
在持續的傳承與守護中,鄉愁,被更好地留住。
從設立伊始,雄安新區便著力開展鄉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古樹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的原則,實在需要挪的古樹、老物件等,則為其找到合適的新家。目前,雄安全域登記在冊的物質類鄉愁保護點達2300余項,其中,曾長在居民家中的古樹均挂上“鄉愁保護點”的牌子,得到妥善安置。
雄安史家胡同小學的學生都是隨父母疏解來到雄安的。年齡小一點的學生,還不明白“鄉愁”是什麼。經常去查看鄉愁樹長勢的化國輝,會遇到課間在樹下玩耍的學生,總有學生問他樹上挂的“鄉愁保護點”牌子是做什麼用的。化國輝往往不直接回答,而是笑著說:“將來你就會明白的。”
兩棵鄉愁樹,連接著一座新城的過去與未來。它們身上有老一代雄安人的鄉愁,它們也見証著新一代雄安人的扎根。而它們終將成為新一代雄安人的鄉愁。(河北日報見習記者康曉博)
來源:河北日報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