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為何成科創企業的“新選擇”?

“公司落地雄安新區,這個決定選對了。”坐在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四樓的辦公室裡,洞見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洞見科技”)董事長姚明接受採訪時發出一陣感慨。
2024年,姚明受邀參加了一場在雄安新區舉辦的宣介會,現場被雄安新區“創新之城、生態之城”的定位所打動,更被雄安新區給出的政策所吸引。
“當時我們有打算把公司落在雄安新區,但心裡有些忐忑,怕流程復雜,吃不透也用不好政策。”讓姚明沒想到的是,得知他們有意向后,雄安新區管委會專門安排了團隊與他們對接,當面拿著政策文件一條條“捋”,哪些是人工智能企業能直接享有的,哪些需要准備材料申請,講得明明白白。“我們發現能享受的政策真不少,也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姚明說。
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航拍圖。雄安新區工信科技數據局供圖
產業園的集聚效應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合作機遇。入駐后,姚明發現,同一棟樓內的企業能成為天然合作伙伴。“我們與樓下的華清智言一季度就開始對接,產品互相集成,拓展產業鏈。”姚明說,“這種樓層間的成果轉化,大幅提升了協同效率。”
雄安科技產業園開發管理有限公司產業運營中心負責人崔航介紹,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圍繞“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聚焦AI+數據、AI+模型、AI+氣象、AI+醫療、AI+城市運行、AI+機器人等方向來吸引科技創新型企業入駐。
“這些產業間既形成緊密的上下游聯動,又構建起互補共生的生態鏈條,企業在園區內就能便捷找到合作伙伴,實現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的高效協同。”崔航說。
入駐園區的另一家人工智能企業——穩准智能(雄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穩准智能”)是2024年10月注冊成立的。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啟動資金,更需要把技術變成產品的機會,雄安新區滿足了這一點。”穩准智能創始人張天揚提到選擇雄安新區的原因,也是眾多企業代表的心聲。
“通過深入規劃與精准招引,雄安新區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新資源等聚合在同一物理空間內,樓上樓下的一次串門,咖啡廳裡的一次碰面,就可能促成一次合作。”崔航介紹。
憑借聚集在雄安新區的產業鏈,張天揚迅速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圈”。目前,穩准智能通過雄安科學園管委會、雄安集團的推薦,已在探索智能防汛等場景合作。
落戶園區僅僅幾個月的雄安華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清智言”),近期工作開展得也有聲有色。“目前,我們主要在做智算中心算力調度平台、大模型工具鏈平台研發,以及布局能源電力、泛政務領域、醫療領域3個重點行業的行業大模型,已跟多家單位進行溝通洽談業務。”公司創始人李強干勁兒十足。
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航拍圖。雄安新區工信科技數據局供圖
細致入微的園區服務,更讓企業少了顧慮、多了省心。
“來雄安工作后,同事們上下班路程都在20分鐘內,房租也比北京便宜很多。”這樣的生活條件讓洞見科技員工做起研發來更安心。
“我們剛注冊那會兒,對相關政策不太熟悉,園區特別貼心,直接幫我們代辦了工商手續,省了我們不少事。”華清智言品牌負責人韓麗錦告訴記者,“產業園還專門建立了服務群,不管是物業方面的問題,還是政策咨詢,在群裡提出來都能隨時得到響應,特別方便。而且辦公場地實現‘拎包入駐’,讓我們能快速投入運營,真的很給力。”
近年來,雄安新區把人工智能作為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出台《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場景賦能,加快聚集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要素,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除了政策賦能,資金支持同樣讓企業感到“解渴”。雄安依托100億雄安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和100億雄安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基金,構建起“2+6+N”基金管理體系,搭配上市綠色通道,為企業全生命周期成長提供了多渠道助力。
從政策保障到場景供給,從資金支持到生態構建,雄安正以“政策扶持+基金引導+人才聚集+場景應用”的組合拳,為科技創新型企業鋪就成長沃土。正如企業負責人們所說,“落地雄安,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