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城鍛造高中教育硬實力

資源投入筑基 創新教學提質 智慧科技賦能
未來之城鍛造高中教育硬實力
近日,雄安容和第一高級中學的學生在進行校園社團無人機比賽。 本報記者 劉光昱攝
8月15日航拍的位於雄安新區的雄安博奧高級中學。 本報見習記者 李 暢攝
7月14日10時25分,雄安新區安新縣安州鎮西角村,郵遞員帶來一份來自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當陳嘉祎接過這封承載著夢想的信函,成為雄安新區今年首位收到頂尖學府“入場券”的學子時,燦爛的笑容點亮了這個普通農家小院。與此同時,雄安博奧高級中學的楊偉豪、邢佳音也相繼收到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陳嘉祎、楊偉豪、邢佳音等雄安學子叩開頂尖學府大門,是新區高中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生動縮影。通過筑牢根基、教改提質、智慧賦能,雄安新區持續鍛造高中教育硬實力,助力“未來人才”實現人生夢想。
筑牢根基,打造優質育人生態
如果說雄安學子的優異成績是枝頭綻放的繁花,那麼深厚扎實的資源投入與體系建設,便是孕育這繁花的沃土與根基。
8月10日,記者走進雄安容和第一高級中學,現代化的氣息扑面而來:窗明幾淨的教學樓,綠草如茵的標准操場,配備前沿設備的機器人教室、無人機實驗室、生物創新實驗室……這所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托管的學校,是雄安新區高標准打造高中教育硬件環境的成果體現。
在拔地而起的新建片區,高中學校嚴格按照“15分鐘生活圈”標准規劃建設,風雨操場、多功能圖書館、高標准報告廳等一應俱全。在硬件升級與軟件優化上雙向發力,實現區域教育整體躍升。
新區以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校長和教師隊伍為筑基工程的核心。以入編、年薪制等優厚政策面向全國廣納賢才,新建片區成功引進44名經驗豐富、理念先進的優秀校長,3縣也引進6名領軍型校長。他們將教育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與實踐經驗帶到雄安,點燃一所所學校的發展引擎。
“我們學校建校時間短,教師隊伍年輕化,70%以上缺乏高三教學經驗。挑戰雖大,但機遇更多。”對於教師培養,雄安容和第一高級中學校長胡友永深有感觸。
“送出去”,讓老師們深入北京市第八十中學課堂“取真經”﹔“請進來”,僅今年上半年該校就邀請北京名師來校現場授課、指導教研超過20人次。
“高頻次、面對面的深度交流,讓我們的青年教師迅速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備考策略,帶畢業班的能力實現飛躍。”胡友永說。這樣的高頻互動,正是京雄教育協同發展、優質資源共享的生動實踐。
連續舉辦12期“基礎教育雄安高端講堂”、84期“眾智共享·雄安基礎教育成長講壇”,培訓教師16.88萬人次﹔與中國教科院課程研究所、省教科院合作,對高中任課教師全覆蓋培訓﹔北京教育學院為新區預留主體班次培訓名額,每年組織百余名新區教師赴京跟崗學習,實現京雄教師培養交流同城化共享……在教師培養方面,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了雄安新區高中校長的管理能力、教師的課堂教學與試題研究能力。
走進雄安新區容和第一高級中學,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走廊裡緊挨著教室排開的一張張辦公桌。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就在這裡辦公,學生轉身即可向老師求教。這道獨特的“陪伴式風景線”,正是雄安新區教育改革的生動注腳。
在雄安新區推動教育質量實現跨越式提升的過程中,“四區同建”是一大亮點。作為同時獲批“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等四大國家級、省級實驗區的改革先鋒,新區將深化改革作為高中教育提質的核心抓手,構建起全域聯動的創新生態。
以“雄安好課堂”為品牌引領,雄安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教學改革樣本。通過與首都師范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建“雄安未來思政教育研究院”等高能級平台,為教育創新注入智慧動能。教研體系革新更是按下“加速鍵”:實施教學能力更新、教學范式換新等五大行動,推動教師教學方式轉型﹔在各高中嚴格落實“每日集體備課、每周主題教研、每月教學競賽”制度,構建系統化、常態化教研生態。
雄安新區在高中階段布局科學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藝體特色等眾多試點校。這些“改革先鋒”正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應——
雄縣第三高級中學創新實施分層分級精准教學,為音體美特長生單獨組班,選派骨干教師強化文化課輔導﹔容和第一高級中學開設奧賽、機器人等興趣小組,用“走廊辦公”實現師生交流零距離﹔博奧高級中學則通過跨學科項目制課程,讓學生們在“城市污水處理方案”設計中融會貫通物理化學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這樣的創新教學方式讓楊偉豪受益匪淺:“這種學習方式比單純刷題有意義!”
從課堂革新,到教研突破,再到特色試點,雄安教育正以改革為筆,在未來之城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智慧賦能,“精准滴灌”育新苗
學生們人手一台平板電腦,專注地盯著屏幕思索,做完一套數學測試題、答案上傳的一瞬間,屏幕上立刻彈出“AI錯題診斷報告”。指尖輕點,報告清晰展開:一道立體幾何題被系統自動標記為“空間概念理解偏差”,下方不僅列出了詳細的錯因分析,還迅速推送了3道針對性極強的同類題和變式題。
“這種即時點出思路卡點的智慧教學方式,對我啟發特別大。”邢佳音說,以前錯了可能就過了,現在系統直接揪出問題根源,還送上“藥方”幫她及時發現短板,並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提升。
像這樣精准高效的“數字問診”得益於雄安新區教育局大力推廣的“平板教室”。在雄安容和第一高級中學,學生人手一台平板已成為標配。他們在平板上完成作業和測試后,系統能高效分析出正確率、錯誤率、作答質量等數據,並生成雷達圖。“平板的應用讓‘精准滴灌’更深入,提升了課堂效率和教育質量。”胡友永說。
雄安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來自大刀闊斧的創新改革,也來自智慧科技的強勁賦能。
通過智慧大屏引入外地名師授課,在虛擬實驗室裡運用VR技術開展地理實驗,採用人工智能技術發現教師講課中的不足……未來之城的校園內,充滿科技感的教育場景成為日常。
雄安新區教育局還建設智慧教育平台,集成教學資源、在線學習、作業管理、考試評測、課堂互動等功能,採集學生的學情數據,結合AI算法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針對每個學生的薄弱點推送定制化提升方案,將“大水漫灌”變成“精准滴灌”,讓學生有了更科學的學習方式和更高的學習效率。
“我們建立了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統一教研、統一分析的質量監測體系,高中每年組織統考聯測,讓學校、班級、教師在新區找位次,同時組織9所高中與省內兄弟地市高中學校進行聯考聯閱,讓學校、老師、學生在全省找位次。”新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體系能精准反映學生學業水平,生成細分數據報告,快速定位薄弱環節,賦能教學提升與學生發展。
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教育投入的持續加大、高水平教師團隊的鍛造、教學方法的創新、智慧科技的應用……一系列創新舉措的實施,促使新區高中教育質量不斷躍升。(見習記者康曉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