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公司從北京遷到了雄安”

遷入雄安新區一年多來,李錚的公司拓展了新業務板塊
“我把公司從北京遷到了雄安”
7月22日,李錚(左)和同事一起研討產品包裝優化方案。 本報記者 李東宇攝
7月20日下午,雄安站,北京振徽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錚從出站口快步走出。
接站的公司行政總監韓曉偉,邊匯報工作進展,邊把李錚接上車。
項目巡查、商務洽談、頻繁出差……公司遷入雄安一年多來,李錚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狀態。雄安新區,正成為他和伙伴們事業發展的“新戰場”。
時間回到2024年1月,李錚經同行推薦首次來雄安考察時,心情是忐忑的。當時,公司正面臨發展抉擇:是繼續留在北京,還是另覓新址?公司30多名員工,多是80后、90后,他們能接受離開北京嗎?
與雄安新區科學園管委會工作人員首次接觸,李錚就打消了疑慮。“那股暖意,印象太深了!”李錚回憶,科學園管委會多位工作人員到場,詳細解讀“雄才十六條”等政策,還駕車帶他們實地考察了人才公寓、安置房和產業園區。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時強調,使雄安新區成為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
“那次對接,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雄安的滿滿誠意。”李錚說,回到北京后,他很快作出決定,企業“連根拔起”,全員遷往雄安。
在隨后的遷移過程中,“雄安速度”和“雄安服務”讓李錚吃了一驚。原本繁瑣的工商變更手續,在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全程代辦下,僅一周便“無感”完成。
更關鍵的是,公司雖為跨省市遷移,名稱卻一字未改。“這太重要了!”李錚解釋,“改名意味著公司銀行賬戶、供應商和客戶合同都要變更,風險大成本高。雄安針對北京疏解企業的名稱保留政策,解決了我們的最大顧慮。就這樣,我把公司從北京遷到了雄安。”
讓李錚沒想到的,不止這些。
“去年11月20日,一個電話打給我,說我們公司在這裡還可以享受專精特新企業資質平移后的補貼。”李錚說,過去企業申請補貼要寫報告、跑部門、等審批,而在雄安是部門和政策主動找上門。
來到雄安后,李錚租了一套140平方米的精裝三居室,月租僅1700元。“拎包入住,品質好,價格遠低於北京的同類房子。”他說,公司員工都可以租住政府保障房並享受折扣價格。此外,雄安的“租售同權”政策,更讓他們在子女入學、居住証辦理、積分落戶、公積金提取等方面的權益都能得到保障。
遷到雄安一年多來,公司不但傳統業務穩步增長,還拓展了新業務板塊。“去年我們成立了電商部門,主攻城市居民家庭陽台種植用的有機肥料市場。依托自有生產基地優勢,該產品在幾個電商平台快速崛起,日均營收穩定在一兩萬元。”李錚說。
讓他更自豪的是,他也成了雄安的招商者。
今年年初,經他多次推介和現身說法,上海一家能源公司決定遷至雄安。“他們公司董事長來考察了幾次,看到我們享受到的政策紅利、便利生活和高效服務,就動心了,現在正在辦理相關手續。”李錚笑著說。
從被同行推薦而來,到主動推薦同行過來,一個“以商招商”鏈條,在李錚身上形成了閉環。
截至目前,已經有4000余家北京來源企業在雄安新區扎根創業,中央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各類分支機構超300家。
夜幕下的雄安新區,塔吊林立,燈光閃爍。
李錚站在辦公室窗前,望著這個正在拔節生長的城市,眼中滿是期待。他說,自己的“雄安故事”,剛剛翻開新篇。(記者王思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