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

雄安新區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
平台持續上新 匯聚發展新動能
6月20日拍攝的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 本報見習記者 劉光昱攝
7月3日,在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內,雄安華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討論如何完善剛開發完成的大模型人才實訓平台。 本報見習記者 李 暢攝
熱浪升騰的8月,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長”出新風景——塔吊林立間,二期9棟廠房輪廓初顯,三期工地上機器轟鳴作響。
放眼雄安,中關村科技園、雄安科創中心等10余個重要創新和產業平台載體競相布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產業方向。不久前,雄安高新區迎來七大平台揭牌。
創新平台,是眾多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的匯聚地,是開展重大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雄安新區聚焦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搭起越來越多的創新平台。依托這些平台,雄安新區產業和創新要素聚集條件逐步完善,高端高新產業加速匯聚,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的雄安重大裝備金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金屬3D打印機全速運轉,一批新設備正在有序調試運行。隔壁,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路兆銘團隊成功研發的北斗室內外連續定位模組——郵芯1號產品的中試產線也在一間廠房內建成投用。
這兩家企業的另一位鄰居——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也是一派繁忙景象:AGV智能搬運機器人自動運送零部件,抓取機器人將零部件精准抓取到生產線,碼垛機器人將成品自動碼放包裝。
這火熱的生產場景,正是雄安新區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縮影。
一頭連著實驗室的創新成果,一頭通向產業化的規模制造,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的磁吸效應正在釋放。雖然二三期尚未完全建成,但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空天技術等領域企業卻爭相入駐。這一現象背后是2024年底推出的《雄安新區中試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到2027年建設5個以上專業中試平台,打造輻射京津冀的科技成果轉化樞紐。
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定位為高端高新產業加速器,一期已引入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產業。
距離中試基地不到3公裡的雄安高新區管委會大廈內,新質生產力創新孵化器自去年10月運營以來,已有46家企業簽約入駐。雄安安算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鵬感受深刻:“孵化器為我們提供孵化辦公、投融資對接等服務。我們還跟鄰居們進行技術交流,推動研發進程進一步提速。”
從一棟樓到一條產業鏈
近日,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接連迎來喜訊:入駐企業在產品創新、市場應用及技術競賽領域全面開花,園區創新氛圍濃厚。
在產品應用領域,園區企業不斷交出喜人的成績單:雄安集團數城公司引入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智能終端——“智慧之眼”﹔入駐園區的雄安興元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中標中國銀行河北雄安分行科技園支行數字人採購項目。
在剛落幕的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系列大賽中,天融信雄安公司參加了雄安網絡安全技術應用大賽決賽,憑借“實戰攻防下政務雲安全”“天問安全大模型”“九大AI智慧引擎加持的入侵檢測”等優秀方案與產品,分別斬獲網絡安全解決方案、網絡安全創新創意及網絡安全監測防御產品3個賽道的二等獎﹔在雄安國際智能網聯(多維融合感知)技術應用大賽中,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攜多模態虹膜人臉識別終端和多模態掌紋掌靜脈識別終端參賽,在智能感知終端賽道一舉斬獲兩項二等獎﹔睿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借“家庭物聯網設備Wi-Fi的IPv6接入標准和系統研究”項目,在新一代網絡(IPv6)技術和RISC-V創新應用賽道榮獲二等獎。
入駐企業的亮眼成績,也印証了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產業培育與資源對接工作的扎實推進。
今年,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建筑面積由10萬平方米擴展至14萬平方米,完善了公共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構建了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服務鏈條和企業培育體系,目前正加速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廈、人工智能大廈和低空經濟大廈的建設。
如今,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裡的創新集聚效應愈發凸顯——
截至6月30日,成功引進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在內的200家科技型企業﹔重點推動央企中核集團三級子公司中核華輝總部遷址落戶園區﹔引入青年人才近200人,集聚創新人才超1700人﹔新增知識產權270余項﹔機器人、人工智能、軟件信息、同位素治療、基因檢測、智能醫療器械、低空經濟等重點領域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完善。
從平台搭建到產業集聚
“目前,大模型人才實訓平台已搭建完成,裡面涵蓋人工智能、前后端開發、大數據分析等15個技術領域,打造從入門到精通的完整學習路徑。”7月3日,在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內,雄安華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清智言”)創始人李強,跟工作人員討論公司剛剛開發完成的大模型人才實訓平台完善工作。
從2024年12月來雄安考察,到今年1月在新區注冊成立公司,再到正式安家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李強僅用了3個月時間。
“雄安在規劃之初就系統性、前瞻性地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嵌入城市基因。比如在水務、環保、低空管理、交通、能源等領域,從基礎設施到運營管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是整體規劃、統一標准、互聯互通的。這種零基礎、全場景、高協同的智慧城市藍圖,對我們人工智能企業來說,意味著更低的落地門檻、更高的創新效率,以及真正實現全域智能化賦能的巨大空間。”正是看中了新區這一優勢,李強決定將10人的核心團隊從設在北京和南京的公司遷到雄安。
落戶雄安僅僅幾個月,華清智言的工作便開展得有聲有色。“目前,我們主要在做智算中心算力調度平台、大模型工具鏈平台研發,以及布局能源電力、泛政務領域、醫療領域3個重點行業的行業大模型,已跟新區多家單位進行溝通洽談業務。”李強介紹,公司將兩個平台、3個重點行業方向的研發同步推進,未來希望能在雄安乃至全省范圍內促成更多項目落地。
在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內,像華清智言一樣的初創企業還有不少。這個6月10日剛剛正式啟用的園區,聚焦“AI+交通、氣象、醫療”等領域,已吸引穩准智能、華清智言、洞見科技等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入駐。
當下,創新平台的持續上新,在雄安新區已成常態。
今年6月19日,雄安高新區一次性揭牌七大創新服務平台,涵蓋軌道智慧交通聯合實驗室、新質生產力創新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前沿領域。
5月25日,在雄安新區第三屆“智繪未來”科技活動周上,新獲批的省級創新平台集體亮相,其中包括河北省綠色空間高質量發展生態技術創新中心、河北省開源指令集技術創新中心等9家2024年省級創新平台代表。這些平台的獲批,標志著雄安新區在生態技術、開源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創新突破。
與此同時,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以驚人增長詮釋磁吸效應:2700余家創新主體攜3400余項前沿成果同台競技,981家企業團隊的1191項作品晉級決賽,規模較首屆增長2倍。首批120個場景項目即將落地實施,成為河北創新驅動發展的標志性平台。
在雄安,創新平台不斷涌現,激發出創新火花,將應用場景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動力。隨著高水平平台逐步增加,雄安新區正向著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的目標穩步邁進。(記者曹錚 見習記者李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