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能捕”到“主動護”
 小字號
小字號
				7月4日,是小夜鷺在安新縣安州鎮西向陽村周龍山家養傷的第40天。從絨毛還沒長全、奄奄一息地跌落樹下,到精神抖擻地扑棱著翅膀“向雲端”,小家伙帶著澱邊人家的愛恢復成功,即將回歸天空。
周龍山是雄安新區安新縣觀鳥愛鳥協會的志願者,被救助的小夜鷺是他的志願者伙伴紀紅軍在安新縣大澱頭村西的一片鳥類棲息林地發現的。像這樣的救助,兩人已記不清多年來做了多少次。對於退休教師周龍山而言,身份的轉變讓他找到了新的人生價值:“以前教孩子讀書,現在教他們護鳥,這活兒有意義。”
梳理白洋澱畔護鳥人的保護行動軌跡,不難發現,多年來村民參與鳥類保護的方式不斷升級。
構建保護鳥類法規制度體系。2022年,白洋澱濕地全域被列為禁獵區、全年為禁獵期,堅決查處非法獵捕、撿拾鳥蛋、破壞鳥巢等危及鳥類生存、繁衍的行為。同時,雄安新區在白洋澱劃定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河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白洋澱鳥類棲息地管理的通知》。那時,澱邊人意識到了鳥“不能捕”。
而法規之外的部門聯動、科技手段保護、持續科普等,則讓人們逐漸明白加強鳥類保護的重要意義。現在,“主動護”早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澱邊人參與到愛鳥護鳥工作中來,其中既有耄耋老者,也有幼兒園的孩子,不計報酬、愛心奉獻的志願者越來越多,他們用實際行動呵護野生鳥類,為遷徙駐留候鳥創造良好的環境。數據顯示,雄安新區護鳥志願者人數已達200人,年均救助傷病鳥120余隻。
更深刻的轉變發生在意識層面。多年巡護生涯讓周龍山見証了村民態度的轉變:“以前村裡有孩子到了鳥類棲息地,跳著腳想趕著鳥群起飛取樂。現在,有人看到受傷的鳥,直接開車送到救助站。”這種轉變,也直觀地體現在生態數據的變化上——白洋澱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白洋澱野生鳥類從206種增加至296種,勾勒出一條上揚曲線。逐年增加的鳥類成為生態改善的活廣告,助力白洋澱生態游蓬勃開展,為澱邊人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愛鳥始於心,護鳥重在行。維護野生鳥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需要人人參與,久久為功。未來,不妨在科技賦能方面繼續發力,引入AI鳥類識別系統,減少人力巡護成本。同時,注重文化浸潤的力量,將護鳥傳統融入學校課程。正如周龍山在微信朋友圈中寫下的那句話:“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未來。”(曹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留言板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強國論壇 人民視頻
人民視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 人民網+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視頻 人民智作
人民智作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