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鷺鳥有芳鄰

7月5日,雄安新區安新縣觀鳥愛鳥協會志願者紀紅軍(右)和周龍山為被救助的小夜鷺檢查身體,判斷是否適合放飛。本報記者 李東宇攝
“咕嚕,咕嚕……”7月5日一早,“暫住”在雄安新區安新縣安州鎮西向陽村退休教師周龍山家院裡的小夜鷺,用低沉的叫聲提醒老周到飯點兒了。
“今天早飯吃小魚,有白條,有小鯽魚,管飽!”循著聲音,周龍山拎著一袋活蹦亂跳的小魚走到院中,投喂小夜鷺。
就在小夜鷺開飯的當口,老周的朋友紀紅軍提著一兜小魚走進院兒。他是老周的朋友,兩人同是雄安新區安新縣觀鳥愛鳥協會的志願者。隔三岔五,紀紅軍就會帶著活魚活蝦來看看小夜鷺。
42天前,正是紀紅軍在白洋澱畔的西澱頭村西側一片鳥類棲息林地發現了這個小家伙。當時,它趴在林中泥地上,奄奄一息。
“我用布把它輕輕罩住,捧回了家。”紀紅軍說,因為要上班,他把小夜鷺托付給了周龍山。
像這樣的救助,他們已經記不得准確次數。
周龍山家院裡常年備著救助籠和食盆、水盆、外傷用藥。小夜鷺一到,他就備好清水和小魚。
“剛來時也就一個來月大,沒有外傷,我們判斷應該是從樹上的鳥巢中意外跌落的。”紀紅軍說。
經過42天的精心照料,小夜鷺羽翼漸豐,每天都會在籠子裡展開翅膀扑騰一陣子。周龍山說,等小夜鷺頭頂的幼鳥絨毛全部褪去長成成鳥羽毛,它就能穩穩地飛向天空了。
照顧好小夜鷺之后,記者跟著周龍山和紀紅軍來到西澱頭村西側的鳥類棲息林。人未走近,一片清脆的鳥鳴便如潮水般涌來。抬頭望去,密密匝匝的綠蔭深處,數不清的白色羽翼劃破天空。近5000隻鷺鳥安家,這裡儼然一座喧騰的“鳥村”。
“鳥窩得有上千個。”周龍山聲音裡透著自豪。他指向林子深處說,裡邊一棵樹上,多的能有十幾個窩。這些由白鷺、夜鷺、牛背鷺等鷺鳥精心搭建的“育嬰房”,密密匝匝擠挨在枝葉間。一些羽翼初豐的幼鳥,已在低矮的樹枝間笨拙地跳躍試飛。
“這些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鳥類數量和品種越來越多。兩年前,鷺鳥看上了這片林子,自發來這裡筑巢育雛。”發現鳥類逐漸向這裡聚集后,周龍山建議安新縣自然資源局對這裡進行保護管理。不久,林地四周安上了“野生動物巡查監測點”的牌子。澱邊人開始自覺保護起這群新“鄰居”。
“白洋澱的環境好不好,就看鳥類是不是拿這裡當家。”周龍山說,2023年深冬,原本應該南遷的一群白鷺留戀這片碧水,選擇留在澱裡定居過冬。可北方的冬季寒冷,澱面封凍,斷絕了它們捕食的生路。
“從結冰開始,志願者天天買小魚投喂。”老周說,四個月裡,近200名安新縣觀鳥愛鳥協會志願者接力購買鯽魚、白條,撒在白鷺習慣棲息的冰面上,讓這群候鳥安然度過嚴冬。
午時陽光正好,在澱邊巡視完一圈后,周龍山和紀紅軍回到鳥類棲息林地。“再過幾天,小夜鷺就能回到這裡了。”周龍山仰頭凝望著林中鷺鳥說,唯有歸群,救助才算圓滿。(記者曹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