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創新成果點亮醫療大健康未來

創意創新成果點亮醫療大健康未來
——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大學生醫療健康創新創業大賽探訪
路演台上,年輕的面孔自信展示創新項目﹔評委席前,專家為一項項好創意頻頻點頭。近日,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大學生醫療健康創新創業大賽在雄安新區舉辦,共有10項來自高校青年師生團隊的創新創意項目同台競逐。
參賽項目中,既有探索腫瘤精准診療的前沿科技成果,以分子靶向、基因測序等創新技術叩開個體化醫療的大門,也有智慧急診影像系統所蘊含的人文溫度——通過AI輔助診斷縮短危急重症的判讀時間,讓冰冷的影像片成為傳遞生命關懷的介質。這些創意創新成果,將專業醫療資源與實際需求進行精准對接,點亮醫療大健康的未來。經過路演展示、專家評選,共有6項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4項作品獲得優勝獎。
放射治療是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之一,但治療過程中,如何在盡可能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保証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的功能,始終是醫學界一大難題。華北理工大學師生團隊帶來的“多模態影像融合與人工智能驅動的放療靶區智能勾畫系統研發”項目聚焦精准放療,探尋破題可能,榮獲大賽一等獎。
“目前,惡性腫瘤進行放射治療前,需要人工勾畫放療靶區,這就存在過分依賴醫生工作經驗,單次勾畫時間過長,靶自動化過程中存在位移誤差、反應誤差等問題。”該項目研發團隊成員、華北理工大學臨床醫學院研一學生毛宣茗介紹,團隊將多種模態影像進行融合,通過AI交互,不斷提高靶區勾畫的精確度和靈敏度,大幅減少靶心定位誤差,使原本人工需要20多分鐘完成的腫瘤靶區勾畫任務,縮短到3至5分鐘。
高校醫工融合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將工程技術創新與臨床需求精准對接。北京理工大學的“基於腦—神經纖維跨尺度模型建立及應用”項目通過力學建模的方法,等效彌補醫學上腦損傷檢測空白,是一場醫學與力學的“雙向奔赴”,獲得優勝獎。該項目團隊成員、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兵器力學系碩博連讀學生雷印澤介紹,目前學校組建了一支10人團隊,進行顱腦極端載荷方向研究。
“今天在現場看到很多好創意、好項目緊貼臨床應用,體現醫工融合。”大賽評委、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教授袁雅冬點贊手術實時導航微創多模態病理探針、基於CT圖像的深度學習模型預測肺功能指標等項目。她期待這些好點子、好創意向著“好用”的方向持續發力,推動臨床治療和診斷更加精准化、智能化與標准化。(記者曹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