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澱裡留住文化根脈

不久前,雄安新區白洋澱畔,國內首個以“荷花澱派”為主題的文學館正式開館。這座坐落於白洋澱荷花大觀園的文學館,不僅是雄安新區文化建設的標志性成果,更成為一座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它背后折射出的,是雄安新區在城市建設進程中,對歷史文脈的尊重與傳承、對區域文旅融合的深度探索以及對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視與塑造。
雄安之“新”,不僅在於高樓與科技的崛起,更在於對文化根脈的守護。自設立以來,雄安新區始終以未來之城的科技感與創新性示人。荷花澱派文學館的開館,揭示了這座新城的另一層內核——對歷史文脈的尊重與傳承。
文學館的設計本身體現了城市建設中“新”與“舊”的融合。其建筑融合傳統水鄉美學與現代科技,以“湖中院落”的意境還原白洋澱的自然風貌﹔展廳內通過聲光電技術重現孫犁筆下的蘆蕩、漁舟、荷香,甚至復原其任教同口小學的場景。這種“在地性”的文化表達,將文學精神具象化為可觸可感的體驗,能夠讓參觀者直觀地感受到雄安新區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鄉土記憶。孫犁的創作源於對白洋澱人民生活的深度參與,其作品中的“人民性”恰與雄安新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形成呼應。正如河北省作協主席劉建東所說,孫犁的文學遺產提醒當代作家需扎根生活,從土地中汲取靈感。這種精神傳承,為雄安新區的文化建設注入人文厚度。
荷花澱派文學館的開館,激活了景區獨特的文化基因。白洋澱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長期以自然風光與紅色旅游為主打,而文學館的開放,有望通過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文化體驗深度,破解“流量大、產值低”的困局。具體而言,文學館內“聲音互動裝置”模擬水鳥飛動、船隻穿梭,將文學意境轉化為多感官體驗,與白洋澱的實景游覽形成虛實互補﹔文學館與雁翎隊紀念館、荷花大觀園共同構成“文化白洋澱”矩陣,增強了景區的辨識度﹔通過舉辦文學沙龍、寫作工坊等活動,文學館還能吸引學生、文藝愛好者等群體,平衡景區季節性客流波動。
荷花澱派文學館的落成,為一座新城增添了人文維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白燁評價:“文學館的建立,是文學對生活的回報,是創作對現實的回饋。”無疑,文學之脈融於城市,提升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事實上,文學館的定位並非單純的文化地標,還是“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過舉辦國際文學論壇、作家駐留計劃等活動,雄安新區可將荷花澱派置於更廣闊的文學對話中,塑造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
總而言之,荷花澱派文學館的開館,是雄安新區文化軟實力提升的一次關鍵落子。它既是對孫犁“扎根土地”創作觀的致敬,亦是對未來城市人文精神的探索。當游客駐足於復原的“耕堂”場景前,或凝視孫犁手稿上的字跡時,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的細節,更是一座新城對文化生命力的深刻理解——唯有讓傳統與現代在碰撞中融合,才能孕育出真正可持續的城市文明。(曹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