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為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為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張國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在國家更加安全、社會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滿意上持續用力,把平安中國建設推向更高水平。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和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著力構建現代化城市安全發展體系,持續鞏固發展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良好局面,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雄安。
一、深刻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精髓要義,始終確保國家安全工作的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論述,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是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須深入學習,對標落實。一是深刻領會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夯實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基礎工作,嚴把安全生產、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底線關口,穩妥有序做好回遷安置,強化治安防控,保障公共安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安全感。二是深刻領會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戰略要求,牢牢掌握安全發展戰略主動、工作主動。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在建設發展中堅持安全導向、前置安全要求,高標准構建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高水平謀劃適應現代化城市的應急體系,前瞻性解決“大城市病”,把現代化城市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三是深刻領會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觀點方法,牢固樹立系統思維、底線思維。把握好“總體”這個關鍵,統籌“五大要素”“五對關系”和各領域安全工作,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工作質量、社會穩定、廉政建設“四條底線”,嚴密防范工程質量出現問題、白洋澱水質下降“兩大風險”,為雄安新區建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在“國家更加安全”上持續用力,努力以一域之穩為全局之安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必須以更高標准維護國家安全。一是把維護政治安全擺在首要位置。扎實開展黨內學習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著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地。堅決防范和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顛覆破壞等活動,確保絕對安全、萬無一失。扎實推進高質量疏解發展,以“雄安光明論”為“中國經濟光明論”寫下生動注腳。二是堅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2024年承辦“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雄安專題宣介會,向全世界有力展示了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實踐偉力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堅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雄安”APP客戶端建強輿論傳播主陣地,進一步強化理論宣講、講好雄安故事、培育城市精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三是努力為維護科技安全貢獻力量。著力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用好“雄安科技創新專項”,培育壯大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主鏈,引入一批大科學裝置和全國重點實驗室,打造一批覆蓋從原始創新到大規模商用各環節的高水平綜合性創新平台。在大規模開發建設中前瞻性布局兼顧數字安全、網絡安全的基礎設施體系,未來將在維護科技體系完整有效、國家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安全可控等方面發揮更重要作用。
三、在“社會更加有序”上持續用力,著力打造一座沒有“城市病”的未來之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雄安新區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我們從規劃設立之初就高標准構建現代化城市安全體系。一是以高水平規劃為引領建設本質安全城市。專章規劃城市安全和應急管理,統籌考慮防災減災、疏散避難、消防救援、應急保障等安全要素功能配置,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兼顧平急兩用、平急轉換,打造風雨無阻地下空間,高標准規劃建設防洪排澇體系,全面提升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綜合防范能力,做到各類安全風險可防可控。二是以事前預防為核心織密公共安全網絡。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前端規范和源頭預防,健全多元糾紛化解機制,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強化治安防控,健全綜合防控體系,緊盯重點群體、重點場所和重要節點,提高見警率、管事率、震懾力,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三是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導向加強社會工作。加強“三新”黨建工作,實現黨的組織有效覆蓋。在新建片區實行“兩級管理、三級服務”,推行“一呼聯應”工作機制,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探索與社區網格深度融合的“大物業”管理體系,培育“悅容行動”等志願服務品牌,開辦“青年驛站”“社區食堂”,探索實施“文明積分”等激勵機制,“城市很美麗,人民很文明”成為雄安新風尚。
四、在“治理更加有效”上持續用力,構建保障現代化城市安全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雄安新區要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建立體制機制新高地。我們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積極探索,努力以高水平管理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一是聚焦高質量發展,創新經濟治理。統籌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擦亮“高效辦成一件事”“零障礙辦好每件事”品牌,建設服務型政府。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長期穩定資金籌措和投融資機制,實現財政資源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多元化土地供應體系、混合開發的土地利用模式、“兩供兩價”聯動機制,有效破解“土地財政”難題。圍繞“5+6”產業方向,系統構建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產業政策體系,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二是聚焦建設綠色發展城市典范,創新生態治理。組織開展白洋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系統性治理,深入實施補水、治污、防洪等五個“一體化”措施,實施清淤疏浚、百澱連通、退耕還澱、科學補水、嚴密防洪“五大工程”,澱區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水標准,野生鳥類達295種。建設千年秀林、“無廢城市”,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倡導綠色生活,推動實現綠色化、低碳化發展。三是聚焦高水平現代化城市建設,創新城市治理。構建大部門、扁平化、精簡高效的新型機構職能體系,機構職能調整順利推進,21個工作部門、4個片區管委會挂牌運行。構建基於BIM、CIM平台的智慧城市標准體系,試點“雲上容東”數字城市管理。採用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行政委托、特許經營等創新方式,將雄安集團打造成為新型城市運營商。
五、在“人民更加滿意”上持續用力,構筑新時代宜業宜居的“人民之城”。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我們,要讓人民群眾從新區建設發展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我們必須維護好人民利益、保障好人民安全。一是夯實民生保障基礎。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實現現房銷售、職住平衡。構建現代化教育、醫療、養老服務體系,打造妙不可言城市場景,建設全齡友好城市。實施就業、創業、產業、物業“四業”並舉,增加群眾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四項收入”。實施縣城改造提升和鄉村“三清一綠”,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更有溫度的兜底保障服務。二是深入踐行群眾路線。常態化開展“大走訪”活動,用好“周周看、家家到”“走村入戶”等有效機制,及時收集、有效解決群眾訴求,辦好辦實群眾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深入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建設“廉潔雄安”。三是守牢安全生產底線。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加強建筑施工、道路交通、食品藥品等重點行業領域和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安全防范,管好風險源頭,抓好隱患整改,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切實防范、遏制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