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生活的探照燈 生命的多棱鏡

2025年01月10日09:11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生活的探照燈 生命的多棱鏡

從現實到回憶,從風景到人事,從遼闊到微茫,散文以其寬廣的文體包容度囊括天下,這在2024年河北散文作品中得以體現。更加理性的題材選擇和文體意識、溫潤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達,或可視作年度創作的總體性特征。這既是散文文體的收獲,更是人民生活和時代精神的審美結晶。

與往年相比,2024年河北散文繼續保持了繁榮和豐收。更加理性的題材選擇和文體意識、溫潤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達,或可視作年度創作的總體性特征。這既是散文文體的收獲,更是人民生活和時代精神的審美結晶。特別是多元化題材所呈現的現實生活面貌,折射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散文內容與作者的個人生活密切相關,豐富多樣的作品既是燕趙大地時代生活的探照燈,也是個體生命的多棱鏡。

從寫作者論,郁蔥、劉江濱、寧雨、馮小軍、劉萌萌、綠窗、劉雲芳、四四、王繼穎、路軍等一批散文家不斷在這片園地裡深耕,年度內有著出色表現。他們與《長城》《當代人》《散文百家》《河北日報·布谷》等散文平台一道,共同為中國當代散文貢獻著河北力量。

“過去”的回憶與想象

“過去”向來是河北散文重要的取材空間和表現內容。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無論是呈現曾經在場的個體記憶,還是對遙遠時代的追問和想象,歷史只是當代人寓托心靈的場域,是以當下視角展開的個人想象。在多篇與歷史和傳統生活有關的作品中,呈現的仍然是散文的當代性,那些歷史遺存的現實模樣和傳遞著溫熱體溫的私人情感,重申著審美的跨時空性。

郁蔥《厚土蒼茫》(《光明日報》2024年2月19日)打撈記憶,以回故鄉陪爺爺過春節為主線,串起對故鄉生活的回憶,宛若一曲悠揚婉轉的鄉土謠曲,古朴的村落仿佛時光的低語,熱情的鄉親如同歲月的暖陽,童年的記憶化作一串串璀璨的珍珠,滿溢著對那片厚土的深情眷戀。文章不僅是一次心靈的歸鄉之旅,更是一場關於時間與愛的深沉對話。劉江濱《眉山探東坡》(《中國藝術報》2024年6月7日)追尋歷史,探訪蘇東坡故裡,描繪眉山的風土人情,還原歷史人物的成長環境。不僅追溯蘇氏家族的歷史淵源,還通過三蘇祠的實地考察,再現蘇軾的童年生活及其對后世的影響。眉山的文化底蘊與東坡先生的文學和人格魅力互相成就、交相輝映,對地與人的深摯情感洋溢其中。同樣是寫蘇軾,路軍《天高雲就嶺》(《延安文學》2024年第5期)以對蘇軾科舉過程的回顧與思考,記述蘇軾與梅堯臣的師生情誼,古代士人間惺惺相惜、互相扶掖的君子人格和優良傳統伏埋其中,也隱含著對持續完善人才選拔機制的期待。

綠窗《草木歸其澤》(《民族文學》2024年第8期)和心盈《禱神記》(《散文百家》2024年第3期)均採取了以個人經歷切入傳統鄉村文化生活的寫法。前者通過描繪二舅母的病危與歸鄉經歷,表現人們對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對生命歸宿的探尋。對婚禮、祭祖儀式等文化符號的講述,展現了滿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傳承價值﹔也借對自然草木的觀察,表達對生命本質和自然規律的敬畏之情。后者走入記憶的密道,對奶奶禱告場景的回憶輔以自我的反思,揭示出傳統文化對精神世界的影響和塑造之力。作者對現代生活的觀察和對信仰與理性的追問,自帶一種價值立場。

生活在白洋澱邊的王廣樂近年創作豐收,散文集《澱邊書》(中國畫報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聚焦身邊的地理風物和人事浮沉,梳理故鄉大地上存在與消失的事物,在雄安新區建設的宏大背景中留下了獨特的鄉愁體驗。他的《木船軼事》(《長城》2024年第5期)充滿深情與懷舊氣息,以細膩的筆觸將讀者帶入一個關於傳統技藝與歲月流轉的世界。馮小軍《白薯飯散記》(《散文選刊·下旬刊》2024年第11期)雖然回憶20世紀飢饉歲月中的生活點滴,但傳遞出的是面對困境時的樂觀與堅韌,讓人在品味食物的同時感受到歲月的厚重與人性的溫暖。劉雲芳《移山記》(《四川文學》2024年第5期)回憶先祖的遷徙歷程、家族在深山中的生活情狀以及后來的進城經歷,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在對家族成員性格與命運的描繪中呈現出人性的復雜。

風景作為“地方”

記錄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是散文作品中數量極大的一類。特別是隨著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行旅變得容易和頻繁,人們的視野不斷被打開。地理學家段義孚認為,空間和地方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組成部分,空間代表著自由,地方意味著安全和溫暖。此類題材作品映射著將風景與地方不斷互換的復雜心理。

劉江濱《採一縷天山的雲》(《中國藝術報》2024年9月9日)描繪天山腳下巴音布魯克草原的風光與人文,充滿了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對牧民和牧業公司的訪問將欣賞風景轉向關注人,文中還追溯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歷史,以深沉的愛與敬仰致敬祖國遼闊的西北大地。王繼穎《行路三味》(《南方文學》2024年第1期)通過對陌生路途的探索與發現、與不同人的交往互動以及對自然風光的贊美,闡說行路的樂趣與意義﹔以對人生旅程的思考和對寫作靈感的激發,袒露對生命的理解。她的短章《一縷縷聲音的和風》(《人民日報》2024年11月20日)在記憶與現實的交織中借助對聲音與和風的隱喻運用,表達對昆明這座城市的美好回憶。寫城市的還有姚勇《城在江中生》(《中國旅游報》2024年6月18日)、郝軍《江城美如畫》(中國作家網2024年11月28日)等。孫慶豐《米脂,愛情的聖地》(《散文百家》2024年第6期)在猶如散文詩的形式中鋪展唯美的敘述,回憶米脂姑娘的美麗傳說以及窯洞所承載的愛情故事。周樹華《旅居告庄西雙景散記》(《唐山文學》2024年第7期)描述了作者前往告庄西雙景的旅居生活,充滿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

在廣義的地方書寫中,燕趙大地上的風景是歷年河北散文中從未缺失的內容。與他者視角不同,河北人寫河北自有一番體會和感悟。劉萌萌《碣石山下的小城》(《人民日報》2024年4月1日)以個人經歷對比不同年代的風貌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反映秦皇島市昌黎縣的發展變遷﹔對碣石山、古塔寺街等文化地標的審美詮釋,表達對家鄉歷史文化的自豪,鮮明的個人視角和主體印記令人印象深刻。李霽《與海為鄰》(《人民日報》2024年7月29日)以在北戴河的居住經歷為背景,通過回憶與父親釣魚、探訪老房子等細節傳遞親情,感懷歲月,展示北戴河的風光之美。史文民《尋夢程家溝長城》(《河北日報》2024年6月21日)是作者親身游歷與感受的記錄,通過對長城風貌和周邊環境的描繪,彰顯長城在中國人情感世界裡的地位和影響,借長城保護員之口表達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風景不隻在廣袤曠野,果殼之內也可以是一個浩瀚的宇宙。2024年河北散文創作中涌現出一批以花草樹木為書寫對象的篇章,它們通常採用描摹細節、以小見大、借物寓情等手法,仿若是以文學筆法、唯美風格寫就的植物志。綠窗《忽然花雜草長時》(《當代人》2024年第12期)審視自然界中花木與雜草的共生關系,對比兩者之間的不同命運,呼吁關注自然生態平衡。路軍《草木微情》(《湘江文藝》2024年第4期)在小野菊花、秋英花、白蘑菇等自然之物身上看到生命的堅韌,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之情。齊未兒《有刺一族》(《雪蓮》2024年第5期)詳細記錄了蒼耳、刺菜、鬼針草等有刺植物的形態特征與生長習性,注意到它們與人類的關系,視角獨特。相關主題的還有祁筱慈《蘆花長滿翅膀》(《美文》2024年第8期)、石玉珍《去看一棵樹》(《中國綠色時報》2024年4月3日)等作品。

用溫暖燭照生命

一些作品以人和社會生活為主要觀察和思考對象,抒寫個體在生活中的人生際遇和生命況味,以良善之心關懷天下蒼生,對飽經滄桑的生命施以溫暖的燭照,凸顯了散文的精神價值。

對身體與精神病痛的書寫折射世情、飽含親情。訖情盡意的飽滿情感是四四散文的獨特風格,她的《江山客與無名氏》(《廣西文學》2024年第11期)以對江山客母子流浪生活的描繪以及無名氏精神疾病的困境呈現,在記錄其不幸遭遇和頑強生命力的同時,反映弱勢人群的生存狀態與困境。作者由此展開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剖析,傳遞出對人性、正義和關愛的深刻理解。她的另一篇作品《疼痛,以及荒謬》(《廈門文學》2024年第6期)則以自己和父母親身經歷的病痛為切入點,感悟親情、生命與存在的特殊內涵。劉雲芳《釀蜜者》(《當代人》2024年第4期)將敘事焦點對准醫院病房,通過不同病人和家屬的生活片段,展現了人間百態和生命的韌性。以釀蜜為隱喻,寓托著人們在困境中依然能夠創造出甜蜜與希望。同樣寫醫院生活,劉亞榮有過從醫的經歷,她的《谷雨之雨》(《膠東文學》2024年第3期)以谷雨時節的鄉村為背景,通過個人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書寫鄉村醫生的生活狀態與醫患關系。鄉村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映照著鄉村醫療條件的簡陋和醫生的辛勤付出,鄉村醫生的敬業精神和高尚醫德躍然紙上。耿鳳在《藍色火焰》(《雨花》2024年第3期)裡記錄下了重病父親的生活片段,生病、治療的過程被親情的溫暖所支撐,文章情感真摯,細節描寫生動,作者內心的焦慮無助和對父愛的不舍溢滿心田。

為日常生活和人生經歷賦予崇高意義,萬花筒般生活場景的價值得以確認。散文集《十裡花廊》(中國言實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匯集了寧雨近幾年描繪鄉土變遷與都市生活的佳作,“去集祥村”“落在信箋上的雪”“美的故事”“集祥風物”四輯各有視角,既忠實記錄新時代鄉土生活和都市生活的巨大變化,也表現對時代的深刻洞察和生命的細膩觸感,凸顯著文本的當下意義。寧雨的散文在冷靜的觀察和縝密的思辨之間透著文學的野心與精神的合一,文字鮮活且充滿質感,帶給讀者微風拂面的愜意與安然。陸旭輝《她們》(《散文百家》2024年第7期)展現女性在不同生活階段的奮斗和轉變,三位女性形象分別代表著堅韌、關懷和專業精神。對每個人物經歷的敘述都充滿了深情,是一幅描繪普通人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的精妙畫卷,作者以此向平凡而深刻的人生致敬。唐小米《筑家》(《人民日報》2024年10月21日)以家庭自建住房的過程串起情節,既以父母的艱辛付出展現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力量,也表達了作者對時代變遷與社會進步的感悟。文章語言平實卻不減感染力。陳赫《鎧甲之光》(《民族文匯》2024年第5期)巧妙地將個人成長與家國情懷融為一體,表現軍人的堅韌與奉獻,“鎧甲”具有象征意義。戎飛《小乖成長記》(《散文百家》2024年第10期)是一篇親情散文,以女兒的成長經歷為主線,情真意切,讀來有濃濃的暖意。韓冬紅《爐前》(《北方文學》2024年第6期)以圍爐為紐帶串聯起回憶,在思緒中傳達積極向上、珍惜當下的人生態度。羽子令《咖啡記》(《唐山文學》2024年第1期)將咖啡作為生活和友情的媒介,對咖啡的品味實際上潛藏著對人生的品評。殷鳳君《唱享生活》(中國作家網2024年6月23日)描寫音樂對生活的影響和改變,表現作者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從現實到回憶,從風景到人事,從遼闊到微茫,散文以其寬廣的文體包容度囊括天下,這在2024年河北散文作品中得以體現。毋庸諱言,一些作品也有需要提升之處,例如不斷重復自己或他人、描摹客觀大於呈現自我、統一性的思想觀念遮蔽個性表達等。散文貴在“散”,散最重要的內涵是自由。無論文體的結構性規范還是審美表達范式,或者思想與情感的流向,將主體化的“人”從各種窠臼和牢籠中解放出來,才是散文應有的精神和美學追求。至於是否能夠做到這一點,還要靠寫作者自我修煉與提升。(桫欏)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