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故事分享,藍圖這樣一步步變成美景

2024年06月28日09:02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故事分享,藍圖這樣一步步變成美景

故事分享,藍圖這樣一步步變成美景

——6名嘉賓向世界講述雄安新區

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雄安的實踐”專題宣介會在雄安新區舉行。

在故事分享環節,6名嘉賓向世界分享了自己在雄安的故事。從郁郁蔥蔥的“千年秀林”到飛鳥翔集的白洋澱,從藍綠交織的城市底色到令人心向往之的“未來之城”,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節生長。

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區建設項目指揮部綜合管理部部長郭志恆

城市每天都在變化

2023年11月28日,北京科技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四所在京高校,一起開工建設雄安校區。

也正是在那一天,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區建設項目指揮部綜合管理部部長郭志恆正式投入新校區的建設工作,開啟了雄安生活。

他乘坐高鐵來到雄安新區,從北京西站出發到雄安站僅僅用了49分鐘﹔同事自駕京雄高速,一小時到達雄安新區﹔如果從雄安新區去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乘坐高鐵19分鐘就可以到達。

與北京距離這麼近,交通又如此便捷,這是雄安新區給郭志恆的第一印象。

到達雄安新區的第二天,郭志恆到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晨跑,迎面而來的跑友熱情地對他喊了一聲“加油”。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被陌生人親切問候,這種感覺很溫暖。”郭志恆說,他了解到跑友們大多是來雄安新區的建設者或創業者,隨著共同話題越來越多,大家也就成了朋友。

他在雄安新區的每一天,雖說工作一樣的緊張忙碌,但生活卻發生了很大變化。雄安新區“15分鐘生活圈”讓郭志恆的生活更加便利。

讓郭志恆和他的家人特別喜歡的,是雄安新區這個城市每天都在變化,往大家都喜歡的方向在變。

“如果一周沒見它,可能會發現,身邊的大樓都悄悄地長高了﹔如果幾個月沒見它,可能會被縱橫交錯的城市道路、清新明亮的城市風貌嚇一跳。”郭志恆說,那些曾經在導航裡都找不到的地方,要麼變成了風格各異的辦公樓,要麼變成了藝術感極強的城市公園。

當然,他最關心的還是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區。建成后的雄安校區,面積將是北京校區的兩倍,未來可以容納三萬六千名學生就讀和成長。

有時候,郭志恆會情不自禁地暢想學校的未來:雄安新區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新材料等產業,這些產業與學校的優勢專業高度吻合。有了這些利好,郭志恆堅信學校一定可以迎來更大的發展。

“期待著北京科技大學新校區早日落成,也期待著同事和同學們早日來到雄安新區。”郭志恆說。

雄安新區攝影愛好者張學農

拍到了“青頭潛鴨一家人”

“今天的白洋澱,水又干淨又透亮,荷花蘆葦長得也很好。”雄安新區攝影愛好者張學農說,前幾年,有人在白洋澱裡養魚,澱邊村子裡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到澱裡,一些河段的水都變了顏色,氣味比較難聞。

2017年4月,張學農了解到雄安新區設立的消息,既興奮又擔心:建設雄安新區,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白洋澱,會變成什麼樣?會不會增加新的污染?

雄安新區建設7年多來,張學農拿著自己手中的相機,用一張張照片記錄著白洋澱的變化。

在宣介會上,張學農把照片一張張翻出來給大家看。

一張是他拍的府河河口濕地。府河河口濕地相當於是在白洋澱的入口處,加裝了一個巨大的“淨化器”,上游來的水流經這裡,經過淨化處理,才能流入白洋澱,現在白洋澱的水,別提多清亮了。

一張是他拍攝的燕南堤。現在這個季節,燕南堤內有上千畝的荷花盛開。站在岸邊,滿眼都是荷花,聞到的都是荷香。

白洋澱水清了,魚多了,鳥兒都飛回來了。去年夏天,張學農拍攝到青頭潛鴨,它屬於極危保護等級,被譽為“鳥中大熊貓”,同時它對水質也極為“挑剔”,有它的地方,就說明水質好,環境好。

當張學農拍到“青頭潛鴨一家人”的時候,心裡特別激動,老人口中的“神鳥”,以前聽說過沒見過,如今也回來了。

除了天上的鳥,水中還有鳑鲏魚,水下還有眼子菜,這些植物形成了水下森林體系。隨著水質越來越好,這些動植物逐漸出現在了白洋澱裡,出現在他的鏡頭中。

這些年的變化,讓張學農這個白洋澱人由衷地高興,眼前家鄉的美景讓他倍感自豪。接下來,他還會用相機拍下更多更好的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家鄉的美景。

雄安科技產業園總經理馬揚飚

創新夢想再出發的地方

在雄安新區,馬揚飚一人身兼三個職務:雄安科學園管委會副主任、雄安國創中心總經理、雄安科技產業園總經理。

其實,這三個職務有一個共同使命:為雄安新區做強做優創新平台,打造優質創新生態,幫助一個個創業創新者的夢想在雄安新區騰飛。

25年前,還在讀大學的他參加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並獲得了金獎。隨后,他和清華大學團隊代表中國去美國硅谷參加了全球創業大賽總決賽。看到美國硅谷的創新場景,馬揚飚深感震撼。

2017年4月1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馬揚飚人生中第二件深感震撼的事情。在他看來,雄安新區將對科技創新產生重要影響,這裡從理念到政策到環境都深刻烙印著創新基因,完全有條件成長為國家創新發展的引擎。

正因如此,馬揚飚看到雄安新區招聘科學園的負責人時,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原來的事業,來到了雄安新區。他以一個全新的身份,規劃運營雄安科學園和科創中心搭建的創新平台,為雄安新區引入更多的創新力量和人才,實現自己的夢想。

無論創新還是創業,人才是第一資源。2023年11月,“雄才十六條”正式實施,吸引頂尖科學家到雄安新區工作,進一步增強了雄安新區對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吸引力。

創新和創業也離不開資金支持,馬揚飚與同事們一起新設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重點支持以院士等頂尖人才團隊領銜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從2024年2月28日決定設立基金,到3月19日第一筆1億元投資款完成投資,我們用了不到20天的時間。這個效率,正是雄安新區的神奇之處。”馬揚飚說。

如今的雄安新區,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到產業孵化,創新發展路徑已完全打通。

“雄安,是我心懷創新夢想再出發的地方。我誠摯邀請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到雄安新區和我一起,追逐夢想,共建未來。”馬揚飚說。

南文營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偉肖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區

王偉肖是南文營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南文營社區位於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共有8個小區73棟樓。

南文營社區安置了安新、容城兩縣回遷群眾5000多人。怎樣讓回遷群眾生產生活更方便、就業更充分、養老更安心,是王偉肖一直牽挂的事情。

在南文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有一本民情台賬,裡面密密麻麻記錄著社區居民的大事小情。王偉肖介紹,她們通過開展“大走訪”行動,組織社區工作者等走遍每家每戶,收集居民訴求建好民情台賬,梳理出問題一一解決。

王偉肖介紹,為增進鄰裡間的交流,南文營社區打造了多個公共空間。比如尚德花園的小院會客廳,利用架空層打造了一個開放式的休閑空間。在這裡,小朋友可以看書學習,年輕人可以使用健身器材鍛煉身體,老人們可以打牌下棋、嘮嘮家常。大家每天在這兒都是其樂融融的。在適應城市生活的同時,鄰裡之間更加熟悉融洽了。

建設好雄安新區,重要的是銜接好安居和樂業。為了解決回遷群眾的就業問題,雄安新區搭建了完善的供需對接平台,幫助南文營社區的部分回遷群眾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南文營社區食堂裡,飯菜品種多,在價錢上,還為60歲以上老人打了折扣,人們在這裡吃出幸福的味道﹔出家門的“15分鐘生活圈”裡,教育、醫療、購物、餐飲等設施一應俱全。

獨居老人是南文營社區的重點監護對象。一旦獨居老人家中長時間沒有用水,雄安智慧社區管理平台就會自動發出預警,收到信息的社區工作人員將第一時間上門查看老人的生活和身體狀況。

讓居民擁有更多參與感、歸屬感,營造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社區,是王偉肖一直努力的方向。在這裡,不論是回遷群眾,還是外來務工人員,都可以參加“文明積分”申請和各類志願服務活動。

王偉肖說:“她將繼續做好社區工作,用心用情服務好每一位群眾,讓大家在這裡住得穩、過得安、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園林部部長武芳芳

藍綠交織繪新城

武芳芳現在是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園林部部長,很多人問她,你們公司是做什麼的?她回答,如果把建設雄安新區比喻成在一張白紙上作畫,那他們就是畫上濃墨重彩的第一筆,用生態底色描繪一座綠色、低碳、美麗的“未來之城”。

以前,大多數城市在建設時會先建房子,再配綠,把綠色作為城市的點綴。雄安新區的做法則是,先植綠、后建城,藍綠空間的佔比要達到70%。

“千年秀林”種下的第一棵樹,是一株白皮鬆。它是中國特有的樹種,四季常綠。它的身上有一個二維碼,是屬於它的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這棵樹來自哪裡以及種下的時間等信息,通過掃碼一目了然。這些信息可以幫助護林員們更好維護樹木的生長,讓它們繁衍生息,代代相傳。而這,也正是“千年秀林”這個名字的寓意所在。

第二抹綠,是城市中的公園、廊道和水系。植綠的目的是打造城市的生態空間,讓未來的城市長在森林裡。

第三抹綠,是城市的近零碳建筑。雄安新區的“綠”不僅僅是花草樹木和生態環境,更是能源、建筑等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特征。

比如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這是一座“能呼吸、會發電”的零碳大廈,是雄安綠色建筑的樣本。它就像是一個生命體,不僅節水、節材、節能、環保,還能夠通過各種技術組合,自給自足。而且,這棟建筑的室溫可以恆定在20到26攝氏度之間,真正做到了四季如春。雄安高鐵站的站頂,鋪設了4.2萬平方米、1.8萬塊左右的晶硅光伏板,每年可以為雄安站提供58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

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蔡澤洲

夢想和理念正一步步實現

雄安新區的未來是什麼樣子?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蔡澤洲有了具象的回答。她見証了雄安新區把高標准的城市規劃藍圖變為高質量的城市。

蔡澤洲展示了一張保存的照片,背后記錄了這樣一件事:七年前,剛設立的雄安新區邀請全球頂尖規劃團隊,為新區規劃綱要的制定提供國際咨詢。

279家國內外設計機構組成的183個團隊參與了國際咨詢會,12家頂級設計團隊參與了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征集。咨詢會上,參會的各國專家都問,中國想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如今再翻閱這些資料,蔡澤洲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當時的設計夢想和理念,在如今的雄安都有了呼應,正在一步步實現。

雄安新區突出創新驅動,建設充滿科技范兒和創新氣息的“智慧之城”。在雄安看到的每一座新建筑,在網絡端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數字化模型。此外,機器人參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農場、餐飲等場景中,他們的身影將越來越多。

蔡澤洲說:“雄安的建筑是綠色的,零碳建筑能夠實現能源自給自足,‘會發電’的雄安站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噸﹔出行是綠色的,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產業也是綠色的,雄安新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等高端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將綠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雄安新區正在高質量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之城”。

雄安新區是一座文化之城,城市建筑風格借鑒了國內外多個城市的優秀案例,古今交融,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它還是一座包容之城,每一位生活在這裡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這裡的主人。當地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現代化的社區以及先進的教育、醫療、養老等設施讓他們的幸福感上了一個台階。

蔡澤洲期待在這裡繼續追逐自己的夢想,從事熱愛的工作,汲取最新的知識,和來自全世界的人們交流合作,同創未來。(記者趙澤眾、崔叢叢)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