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白洋澱水質連續三年穩定保持在Ⅲ類 為35年來最好水平

2023年12月07日16:56 | 來源:人民雄安網
小字號

人民網雄安12月7日電 (記者李雪晴)記者從今天召開的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白洋澱澱區水質從2017年前的劣Ⅴ類提升並連續三年穩定保持在Ⅲ類,為1988年白洋澱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實現了從碎片化、點狀治理到補水、治污、防洪一體化系統治理,從單一治理到城水林田澱草系統治理的轉變。

9fdc784ccfa434a9efebc4643d0132a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雪晴攝

看生物多樣性:野生鳥類記錄6年多來新增63種

白洋澱是我國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是濕地水鳥集中分布區。為深化生態修復保護,雄安新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加強鳥類棲息地建設管理,增加底棲生物和魚類多樣性,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去年夏季,雄安新區劃定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在燒車澱區域建設2個鳥島,實施生態隔離和分區管控﹔開展增殖放流,不斷提升澱區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加快“千年秀林”建設。

IMG_256

在白洋澱“安家”的青頭潛鴨。張學農攝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野生鳥類達到269種,較設立前增加了6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7種,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已經在白洋澱安家落戶、繁衍生息。野生魚類恢復至46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9種,指示物種中華鳑鲏全澱分布,魚類生物多樣性已達到高級別水平。

看重大生態類項目:白洋澱水“活起來”“動起來”

雄安新區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原則,以打造“澱泊風光、華北水鄉”為目標,在控外源、截污染、引調水、防洪水、疏水系等方面持續發力,先后實施“生態清淤、水系疏通、濕地恢復和退耕還澱”等4大類18個重大生態類項目,統籌引黃入冀和再生水等多種水源,全力打通水動力流動脈絡,實現白洋澱水“活起來”“動起來”,白洋澱水位穩定保持在6.5—7米。

IMG_256

白洋澱內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澱連通)試點工程成果。人民網 楊華龍攝

據介紹,4大類工程累計治理魚塘567個,清淤面積約25平方公裡,清除污染底泥1194多萬立方米,累計疏浚水流通道約27公裡,拆除圍堤圍埝約280公裡,擴增澱泊水面約16平方公裡。實施退耕還澱生態修復約18.68平方公裡,打造府河、孝義河功能濕地6.34平方公裡。

此外,建立蘆葦平衡收割機制,每年輪換收割約6萬畝。建設農村小型污水處理站400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6.5%。建立坑塘“一塘一策”,實現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同時,實施府河、孝義河、瀑河、白溝引河等有水入澱河道綜合治理,全力推動新區河湖長制工作“有名有責”“有能有效”,開展流域河道“清四亂”(清理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常態化規范化整治,不斷改善河湖生態質量。

看體制機制創新:構建白洋澱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大格局

河北省和雄安新區分別成立白洋澱生態修復保護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上下游各地市分工協作,共同推進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雄安新區加強規劃引領,通過建立法規體系推動依法治污、健全管控制度、筑牢考評體系等具體舉措,高標准推進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

深入實施《白洋澱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考核評價與追責問責工作機制》,對斷面、排污口和重點涉水企業等要素做到全覆蓋,著力打通責任落實“最后一公裡”。

同時,設立雄安中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對涉白洋澱流域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建立省、市、縣三級執法體系,公、檢、法和生態環境等多部門協調聯動,有力震懾環境違法行為。把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納入省級環保督察內容,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建立健全新區、縣、鄉鎮、村、村民小組、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的責任體系,開展“走遍雄安”“愛鳥、愛澱、愛秀林”等活動,營造白洋澱生態保護的良好法治環境,基本形成了白洋澱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大格局。

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豐東在發布會上表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事關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發展全局,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重要的民生工程。通過治理,澱區內源污染大幅消除、水動力持續提升、水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自淨能力不斷提高。未來,雄安新區將繼續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穩扎穩打、善作善成,扎實開展好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各項工作,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城市。

(責編:李雪晴、劉師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