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圖片故事丨通過她們,致敬每一個在雄安奮斗的“她”

2023年03月08日16:13 | 來源:人民雄安網
小字號

編者按:廣大婦女同胞用勤勞和智慧,在各行各業書寫下最美的巾幗華章。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人民雄安網在雄安新區這片干事創業的熱土之上,走訪了5名女性代表。她們既有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工作者,也有扎根鄉村傳承傳統技藝的“手藝人”,有參與雄安新區建設的“00”后,也有守護家鄉河湖清澈的志願者,還有“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的一分子。

她們,擔當作為、甘於奉獻,靠實績贏得了認可與尊重,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女性風採。讓我們通過這組照片認識她們,走近她們,向她們所代表的廣大婦女同胞致敬。

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科研工作者張宏薇

6

張宏薇正在實驗室內操作儀器。人民網 李兆民攝

今年28歲的張宏薇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2022年7月,她來到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實驗室,從事天然活性成分研究工作。為了做好科研工作,整天“泡”在實驗室裡成了她的常態。

“雄安是一個宏大的‘試驗田’,科研工作者可以在這裡進行大膽創新和創造。”張宏薇希望能夠長期留在雄安,“隨著雄安的建設發展,除了科研和產業研發,我希望將來能在教學、課題研究等工作上投入精力,搭建好實驗室這個平台,幫助雄安‘筑巢引鳳’。”

白洋澱蘆葦工藝畫制作人馮小娟

3

馮小娟(左)正在進行蘆葦工藝畫制作的指導。人民網 李兆民攝

馮小娟是雄安新區安新縣端村鎮中后街村人,她的父親曾被評為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受家庭熏陶,馮小娟從小就對手工藝、美術感興趣,17歲開始她正式學習制作蘆葦畫,至今已有30年。長時間的實踐、摸索,她和父親在制作工藝上進行了多次創新,讓制作效率、作品質量得以提升。

“蘆葦畫是白洋澱的特色民間藝術,原材料就是白洋澱內生長的蘆葦。制作一幅蘆葦畫需經過剪、烙、燙、熨、拼合、粘結等工藝流程。”馮小娟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白洋澱人,她希望蘆葦畫制作工藝能夠不斷得到傳承弘揚,讓更多的人了解白洋澱,了解雄安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

“00”后雄安建設者楊鑫博

7

楊鑫博正在項目上進行測算工作。人民網 李兆民攝

來自中建三局雄安唐河河谷郊野公園項目的楊鑫博是一名“00”后,稱得上是最年輕的雄安建設者之一。畢業於河北工業大學的她,學習的是工程管理專業,來到雄安新區后,她在一線工地負責質量安全、項目核算等工作。

參與雄安新區建設的過程中,楊鑫博見証著雄安新區一步步從藍圖變為現實,而她也在不斷的學習、感悟中開始慢慢規劃我自己的人生藍圖。“起早貪黑不辭辛苦,在勞動中創造幸福,與雄安一起成長。”楊鑫博說。

“最美河湖衛士”陳雪飛

8

陳雪飛(右)乘船在白洋澱內進行環保志願服務工作。人民網 宋燁文攝

在第二屆“尋找最美河湖衛士”主題實踐活動中,來自雄安新區安新縣圈頭鄉的陳雪飛被評為“最美河湖衛士”。圈頭鄉是“華北明珠”白洋澱的水鄉,四面臨水,陳雪飛從小在水邊長大。近年來,隨著白洋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不斷深入,澱水愈發清澈,陳雪飛最大的觸動就是“小時候的感覺又回來了”。

成為一名河湖保護志願者后,無論是寒冬酷暑,無論陰晴風雨,陳雪飛每天都在澱邊往來巡視十余次,澱區是否干淨、水面上是否有垃圾、是否有垃圾亂倒的現象以及拿著小喇叭提醒大家要把垃圾分類倒入指定垃圾桶……這些看似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工作,卻在陳雪飛的日復一日堅持當中成為澱區生態保護的人工屏障。“隻要我們每天腳多走走,手多動動,天長日久,白洋澱的水肯定更干淨。”這是陳雪飛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全國三八紅旗集體”一分子范慶雨

12

范慶雨(右3)正在與同事們做形體訓練。人民網 宋燁文攝

今年22歲的范慶雨於2021年12月來到雄安規劃展示中心擔任講解員。經過1年多時間的鍛煉、提升,她已經對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情況信手拈來。

“第一次接觸展館講解稿的時候,我還是很‘震驚’的,3萬字的講稿足足印了45頁,全部的內容需要在1周內背誦熟練。”回憶起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范慶雨覺得,通過自己的講述,能將雄安新區的“妙不可言、心向往之”告訴每一位來賓,讓更多的人了解雄安、關注雄安甚至奉獻在雄安,是一件十分有意義和成就感的事情。

“我們就好比是工作在雄安‘最前線’,為講好雄安故事、展示新區美好形象、提升雄安魅力貢獻自己的力量。”范慶雨說:“整個講解團隊能夠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這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鞭策,今后大家會以更加嚴格的標准要求自己,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場講解接待。”

(責編:李雪晴、劉師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