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燕趙大地充滿深情”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指導河北工作紀實

2022年10月11日09:03  來源:河北新聞網
 
原標題:“我對燕趙大地充滿深情”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指導河北工作紀實

當歲月的車輪,走過新時代十年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時光﹔當時間的指針,來到2022年這個舉世矚目的金秋十月,7400多萬燕趙兒女,真切感受著砥礪奮進的豐收喜悅,熱切期盼著即將啟幕的盛會,耳畔又回響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

知之深,愛之切!

上個世紀80年代,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用心血和汗水書寫了感人至深的奮斗詩篇,留下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9次視察河北,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對燕趙大地充滿深情。不隻因為我在這塊土地上工作過,更是因為這是一塊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土地。”

難以忘懷,總書記對河北作出“四個加快”“六個扎實”“三個扎扎實實”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河北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難以忘懷,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冬奧會籌辦,給河北發展帶來了千年難遇的寶貴機遇。

難以忘懷,總書記深入基層一線,從太行深山、冀中平原,到渤海之濱、塞外山城,看實情、聽民聲,堅實足跡印刻燕趙大地,溫暖關懷流淌百姓心田。

……

飲水思源,感恩奮進。河北省委十屆二次全會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思想武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

牢記囑托,篤行不怠。河北省委團結帶領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

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民生工作得到全面加強,政治生態持續優化淨化,河北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的河北足跡,始終鐫刻著對貧困群眾的深深牽挂。

天寒地凍的太行深處,頂風冒雪看真貧﹔春節前夕的壩上小村,踏著皚皚白雪進農家﹔金秋時節的塞外山城承德,不顧山高路遠深入山谷市集……

從安危冷暖,到柴米油鹽,讓人民生活幸福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串串足跡,丈量著從貧困到小康的距離,印証著執政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這是習近平在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唐榮斌老人一家。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一)

秋到阜平,流金淌銀。

駱駝灣村唐宗秀老人念念不忘:“吃水不忘挖井人,要不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好政策,哪來這些好福氣!”

風雪中的足跡,銘刻著最深的牽挂。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外出考察,就冒嚴寒、踏冰雪來到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台村。

“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貧”,這次考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提出的,目的是了解中國最貧困地方和群眾的真實情況,思考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共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計。

當時,河北有45個國定貧困縣、17個省定貧困縣、7746個貧困村,脫貧攻堅難度大、任務重。地處太行深山區的阜平,是全國重點貧困縣,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貧困。

唐宗秀老人記得真切:那天,零下十幾攝氏度,天寒地凍,玻璃窗上挂著冰花,石頭鋪成的小路坑坑窪窪,她像迎接親人一樣把總書記挽進了家。“進了屋,總書記也沒嫌不干淨就坐下來,和我拉家常,問我家種了幾畝地、糧食夠吃不夠吃、養豬了沒有,可是親切!”

“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總書記盤坐炕頭,同鄉親們手拉手,噓寒問暖、共話發展。

對鄉親們最濃的情,凝成千金之諾。

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句句殷殷囑托,飽含著總書記對困難群眾最真摯的情懷,融進了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深的思考。

“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

習習暖風,遍拂太行。

科學精准抓好產業、就業、科技和易地搬遷扶貧,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脫貧攻堅的戰鼓從此擂響,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書寫中國脫貧故事的河北篇章。

青山不老,換了人間。

如今,唐宗秀家的土坯房早已改建成6間青磚灰瓦房,院裡一串紅、三角梅開得熱鬧,屋內冰箱彩電一應俱全。

在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唐宗秀在家中小院裡澆花。 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

“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日子越過越好了!”在村旅游公司上班,唐宗秀和老伴每人每月工資2100元,再加上養老金和土地流轉金,過上了不愁吃喝、手有閑錢的好日子。

“盼望總書記再回來看看!”老人的話朴實真切。

採訪中,盼望總書記再回來看看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卻又極其相似:掙錢了、搬新家了、找到好工作了、過上好日子了……

一家一戶的好日子,匯聚成精彩的脫貧攻堅答卷。如今,阜平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2012年的3.7倍,駱駝灣村、顧家台村收入分別增長了17.4倍、18.5倍。

攻堅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和河北人民在一起。

2017年1月24日,雞年春節前夕,張北草原銀裝素裹、霜天寥廓。總書記又一次踏雪來到河北,到張北縣德勝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

當時,德勝村413戶中有212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徐海成家是其中之一。

四九嚴寒,外面滴水成冰,小小的客廳裡卻溫暖如春。說起當時的場景,徐海成記憶猶新:總書記坐在他家的沙發上,同村裡的鄉親們一起,一筆一筆細算收支賬,合計著來年的脫貧計劃。

“種植馬鈴薯原種3畝,畝產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種了15畝,每斤是5毛錢。”

這顯著的差價,指向增收的門路。總書記說,“你們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麼把它市場化、規模化發展起來。”

正是算准了一筆筆“脫貧賬”,脫貧攻堅精准發力,徐海成很快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2017年1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考察脫貧攻堅工作。這是習近平在張北縣小二台鎮德勝村村民徐海成家同基層干部在一起。新華社記者李濤攝

去年9月,徐海成一家喜遷新居:150平方米,三室兩廳。

“土豆變金豆了!”如今,再算起收支賬,徐海成夫妻倆笑得眼睛瞇成了縫兒,“希望總書記再到德勝村看看,我會給他念念新賬本,晒晒成績單。”

千年夢圓,河北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大踏步走在小康路上——

23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河北交出了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答卷。

脫貧之后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2021年8月24日,總書記來到承德市偏橋子鎮大貴口村,考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下一步怎麼走?總書記指明方向:“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我們農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鄉村振興。不僅城鎮要好,鄉村也要好,鄉村城鎮一樣好。我們不能滿足,還要再接再厲。”

落實總書記要求,省委十屆二次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步伐。

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採取有力措施,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善監測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抓好機制銜接、政策銜接、投入銜接、隊伍銜接,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扭住產業發展這個關鍵,每個脫貧縣打造一個重點特色主導產業。

今年以來,全省沒有發生返貧致貧問題。上半年,7746個脫貧村培育特色農產品12333個,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布局﹔全省糧食面積、單產和總產實現“三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6%。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希望的田野正綻放新的夢想。

(二)

蓮花山風景秀美,灤河水繞村而過。60多歲的大貴口村村民霍金家,推開門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當時的一幕,至今仍是最珍貴的回憶。

一家人熱情地邀請總書記到家中做客。客廳裡拉家常,老霍有點激動:“這些年來我們國家變化太大了,老百姓種地政府給補貼,病了有醫保,大病還有救助,養老也有保障。有總書記領導,人民真幸福!”

“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句話不是一個口號,我們就是給老百姓做事的。”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回應道。

一段對話,“人民”二字重千鈞。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目光的落點,始終在人民。

人民至上,阜平縣顧家台村村民顧成虎感念至深。

一件棉大衣,他視若珍寶。“總書記在我家時,看到我袖口破了,特意叮囑隨行人員在給我的慰問品中增加了一件棉大衣。”說起它的來歷,老人激動不已,“總書記是個細心人,把老百姓裝進了心裡。”

阜平縣顧家台村,顧成虎(中)一家人臉上寫滿了幸福。河北日報記者趙海江攝

如今,顧成虎一家已經搬進了100多平方米的新家。搬家時,他特意找人拍了一張老土坯房的照片,提醒全家人不能忘了黨的恩情。

人民至上,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楊玉芳和高志宏夫婦感受深刻。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時隔6年,總書記的話語仍然深深鼓舞著夫婦二人。

這些年來,他們堅持為敬老院的老人們朗誦詩歌,盡己所能為周圍的人帶去美好。“如果說過去我們寫詩、朗誦、唱歌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愛好,那麼如今我們則扛起了一份責任,那就是把總書記對殘疾人的關懷化作一種精神力量,傳遞給整個社會。”

人民至上,承德市高新區濱河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徐佳杰感慨萬千。

“總書記格外關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指出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徐佳杰說,這讓她工作起來更有方向、更有干勁。

“請總書記放心,我們會堅守為民服務解難題的第一線,把社區工作做得更細更實。”在她身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民生福祉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指示,我省滾動實施民生工程,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制定出台關於保基本民生的10條政策措施,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8%,完成棚戶區改造9.44萬套,開工改造3698個老舊小區,新增就業49.98萬人,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79.3億元,一批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正在得到有效解決。

努力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暖到群眾的心窩裡,更多的“民生清單”正在變成實實在在的“幸福賬單”。

“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

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冬奧會籌辦,兩次考察雄安新區,兩次到張家口賽區指導冬奧會籌辦。

親切關懷催人奮進,寶貴機遇千載難逢。

(一)

“華北明珠”碧波萬頃,飛鳥翔集﹔“千年秀林”草木葳蕤,綠意盎然﹔建設工地塔吊林立,工程車輛穿梭繁忙……

這裡,是未來之城雄安。

5年前的春天,一幅氣勢恢弘的畫卷,落筆雄安。

華北平原,雪后初霽。2017年2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南海出發,驅車100多公裡,來到河北省安新縣。

在大王鎮小王營村,總書記走進一片開闊地,極目遠眺。這裡,正是規劃中雄安新區起步區的核心地塊。

當天中午,一場小型座談會在安新縣召開。總書記強調,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略選擇,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性工程。

設立雄安新區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

1個多月后,一條重磅消息傳遍大江南北——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

201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區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區造林區域秀林驛站,同當地護林員代表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白洋澱所在的這片區域,與首都北京,從此有了不同尋常的關聯。

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說,雄安新區將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歷史遺產,必須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方向、繪就的藍圖,雄安新區穩扎穩打。2019年1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這片熱土。

這是提振士氣的連線——

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在這裡能看到新區規劃建設的來龍去脈,也能窺見千年之城的未來面貌。

仔細端詳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總書記諄諄告誡,“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不要留歷史遺憾。”

“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16個字標定了雄安新區規劃和建設的時代高度。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一座綠色、智慧、現代的高鐵站,外形恰似一顆巨型的“青蓮露珠”。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資料片)。

楊斌,曾擔任京雄城際鐵路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在他珍藏的一段視頻中,“青蓮露珠”還是一片建設工地,“3年前,我們就站在這裡,和身在規劃展示中心的總書記進行了連線。”

視頻連通那一刻,建設現場沸騰了。

能否如期完成任務,楊斌高呼一聲:“同志們有信心沒有?”

“有!”工友們嘹亮的回答響徹曠野。

看到這個場景,總書記十分感慨。他說,現在是數九寒冬、天寒地凍,但我們的鐵路建設者仍然辛勤勞動著。你們正在為雄安新區建設這個“千年大計”做著開路先鋒的工作,功不可沒。全國人民都期待著你們的捷報!

一年多后,捷報傳來。

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開通運行。這條鐵路在建設中採用了70余項創新技術,成為中國智能高鐵建設的新標杆。

把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落實到新區每一個具體項目上,一批標志性重大工程落地生根。總長545公裡的對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網全面形成,城市大腦、城市計算中心等智能基礎設施累計投資超過100億元,新建區域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超過90%。

這是鼓舞人心的認可——

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是新區管委會為企業和群眾辦事的政務服務平台。新區設立以來,這裡不斷優化審批流程,努力實現“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總書記步行來到這裡,察看服務窗口,了解新區深化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打造服務型政府工作情況。

“總書記充分肯定‘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貫通服務的做法,讓我們信心更足了。”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市場主體准入組組長高鬆說,“今年我們將實現線上‘一件事、一張表、一個碼’証照聯辦,讓群眾辦事手續更簡、跑腿更少、出証更快。”

如今,雄安新區已經成為干事創業的熱土。設立五年多來,在新區注冊的北京投資來源企業達3700多家。

這是茁壯成長的綠林——

擘畫千年大計,“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筆。

習近平總書記登上雄安新區“千年秀林”驛站平台遠眺。望著一株株搖曳的小樹幼苗,總書記說:“讓它們跟著雄安新區一起慢慢生長。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時的形象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是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

“千年秀林”扮靚雄安。雄安新區堅持“先植綠、后建城”的建設理念,大力實施“千年秀林”、郊野公園、主要交通廊道沿線環境整治等一批重點綠化項目。 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

從2017年11月13日種下第一棵苗木,到如今,“千年秀林”2300多萬棵苗木茁壯成長,新區森林覆蓋率從11%提高到33%。

鳥兒翩躚尋歸處,汪汪碧水映葦荷。金秋的白洋澱,風姿綽約。

“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總書記曾殷切叮囑。

河北對白洋澱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現在澱區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及以上標准,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雄安新區藍綠底色更加濃郁。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河北高標准高質量規劃建設雄安新區,努力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為一座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未來之城。

從“一張白紙”著墨,雄安新區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四縱三橫”高速公路和對外骨干路網全面建成﹔首批疏解的高校、醫院有序落地﹔中國中化、中國星網、中國華能等央企總部啟動建設,累計注冊設立各類央企機構110家﹔容東片區基本建成,容西、雄東等片區安置房回遷入住穩步推進……

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來之城,正拔地而起。

(二)

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雄安新區和北京冬奧帶動的張北地區,形成河北發展新的“兩翼”。

北京冬奧會從申辦到籌辦,每一個階段的關鍵節點,總書記都格外關注,傾注大量心血。

“崇禮就是崇禮。”

“崇禮的發展,不是利用辦冬奧會再造一個大城市,規劃必須科學。”

……

2017年1月23日上午,在位於崇禮區的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臨時展館沙盤前,總書記的一席話,讓人們豁然開朗。

201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這是習近平在雲頂滑雪場同滑雪愛好者合影。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籌辦北京冬奧會的關鍵時期,總書記為崇禮的發展理性定位、把正方向。

“河北省、張家口市要抓住歷史機遇,緊密結合實施‘十三五’規劃,緊密結合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通過籌辦北京冬奧會帶動各方面建設,努力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由崇禮到河北,由冬奧會籌辦到經濟社會發展,總書記想得細,想得遠,想得深。

隆冬時節,銀裝素裹。2021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雪來到崇禮。

“我們不僅要辦好一屆冬奧盛會,而且要辦出特色、辦出精彩、辦出獨一無二來。”

“建設單位和建設者、保障團隊兢兢業業,成功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

……

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在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總書記一句句鼓勵和肯定的話語讓建設者、保障團隊、運動員們心潮澎湃。

“精品意識早已深入我們每一名建設者心靈深處,聽到總書記的鼓勵,我的眼淚‘唰’地下來了。”張家口興垣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有平激動地回憶。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張家口賽區76個冬奧項目全部提前高質量完成,賽時優質高效的服務保障贏得國內外參賽人員廣泛贊譽。

精彩不隻在賽場,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文章。

“要積極謀劃冬奧場館賽后利用,將舉辦重大賽事同服務全民健身結合起來,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我們要積極謀劃、接續奮斗,管理好、運用好北京冬奧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為河北發展指路。

省委十屆二次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后奧運經濟和文化旅游產業,使之成為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場冬奧,兩地出彩。

場館利用“活”起來——盤活寶貴的冬奧遺產,冬奧場館正從“冰雪美人”變身“四季全能選手”﹔

冰雪運動“熱”起來——激發河北3000萬人上冰雪,冰雪運動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

產業發展“強”起來——“冰雪+”加速釋放潛力,“冰天雪地”變成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后奧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

……

秋日裡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靜臥在崇山峻嶺之間,造型古典、蜿蜒雄偉卻又充滿著時代與科技感。河北日報記者趙杰攝

從雄安到張北,河北正奮力舒展“兩翼”,振翅飛翔。

“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2016年7月,在唐山,習近平總書記一語中的,讓河北找到了融入京津冀發展大局的著力點,明確了協同發展的河北路徑。

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引下,河北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路越走越寬。

用“一台車”拉動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走進北京現代滄州分公司,自動化生產線上,一台台機器人正靈活地揮動機械臂協同工作,一分多鐘就有一輛整車駛下總裝生產線。

緊緊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首鋼、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等一大批疏解項目落戶河北。

三地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合作,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推動產業協作不斷走向深入……一場打破地域藩籬、抱團協同發展的重大變革,在21.6萬平方公裡的京津冀熱土上澎湃激蕩。

春天的故事還在繼續,奮斗的征途沒有終點。

“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是習近平總書記寄予河北的殷切期望。

河北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如今,綠色已成為河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這是23日下午,習近平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考察。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一)

金秋時節,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層林盡染,風景如畫。

“總書記考察林場時,對我們的護林工作、日常生活問得很仔細。我們一定守護好這片林海,決不辜負總書記的囑托。”駐守望海樓14年,護林員劉軍、王娟夫婦干勁十足。

半個世紀以來,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批示,深刻揭示了塞罕壩精神的豐富內涵: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

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驅車登上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來到望海樓。

遠眺林場自然風貌,總書記深情地說:“希望你們珍視榮譽、繼續奮斗,在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動綠色發展、增強碳匯能力等方面大膽探索,切實筑牢京津生態屏障。”

在尚海紀念林,總書記沿木棧道步行察看林木長勢,同林場三代職工代表親切交流,殷切囑托:“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一幕幕場景,一句句囑托,激勵著林場建設者們。

塞罕壩綠波涌動,碧浪滔天,萬頃林海盡收眼底。河北日報記者田明攝

“新一代塞罕壩人,全面開啟‘二次創業’。”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介紹,今年上半年,林場完成造林6657畝,大面積推廣栽植闊葉喬木,不斷推進人工林向異齡復層混交林轉變,構建物種豐富、穩定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增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苗木基地,周邊4萬多名百姓走上致富路﹔

與3家鋼鐵企業進行降碳產品交易,10.31萬噸降碳產品實現生態價值轉化,靠著“呼吸”也能掙錢﹔

探索發展林下經濟,試種林下參4000多株,產業發展向更多角度更多層次邁進﹔

……

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塞罕壩的美好圖景為綠色發展理念作出生動詮釋。

隻此青綠,不止青綠。

今年8月9日,中共河北省委“中國這十年·河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省委書記倪岳峰舉起一本圖冊,吸引了在場所有記者的目光。

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在白洋澱安家,地下水超採區出現泉水復涌,河北城市空氣質量今年全部退出全國“后十”……幾組照片,折射河北十年生態之變,向世界展示著美麗的河北。

在白洋澱水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在水面上奔跑。河北日報記者李東宇攝

昔日“泉城”,重現勝景!

位於邢台市王快鎮百泉村的百泉,寬闊的水面波光粼粼。2021年以來,邢台市百泉、狗頭泉和黑龍潭等泉眼相繼復涌,時隔40多年再現“水涌百穴,甘露爭溢”。

每天早晨,百泉村村民魏安芹都會到湖邊散步,“早起看著一池碧水,心裡別提多舒暢了。”

牢記總書記囑托,河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截至8月初,全省今年完成營造林527.3萬畝,完成退化草原修復治理13.5萬畝。今年上半年,PM2.5平均濃度40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了9.1%。全省國考地表水劣五類斷面已經全部消除。

今天的河北,藍天常在、白雲悠悠,山川披綠、河湖向美。

(二)

發展軌道正不正?政績觀正確不正確?這是一道關鍵的考題,又是一道復雜的考題。

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以國內生產總值論英雄,你們已經排在全國第六位,假如過兩天到第五位了,就能一俊遮百丑了嗎?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河北佔了7個。再不下決心調整結構,就無法向歷史和人民交代。”

曾經,為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河北一再增加鋼鐵、煤炭、水泥產能。甚至有人戲言,鋼產量“中國第一、河北第二、世界第三”。

總書記說,河北結構失調,污染嚴重,群眾意見大,要過結構調整的坎,爬轉型升級的坡。你們國內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挂紅花、當英雄!

這是一次政績觀的升華,更是一次發展思路的轉變。

在總書記的引領下,河北發展終於突破重圍,開始歷史性轉軌。

唐山市規劃展覽館,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視察時曾來到這裡。

沿著總書記當年走過的路線,唐山市規劃展覽館館長李錦峰邊走邊回憶,“當時二樓展區主要由一組組黑白、彩色對比的圖片組成,黑白圖片是40年前的震后廢墟,彩色圖片是今天的唐山英姿。”

看著一組組對比鮮明的圖片,總書記放慢腳步,細細觀看。

“要抓住歷史性機遇,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努力把唐山發展得更好、建設得更美。”總書記的話,時常縈繞在李錦峰的腦海中。

從“三個努力建成”,到“三個走在前列”,總書記不僅關注這座英雄城市浴火重生的昨天,更關注她謀求轉型的今天和振翅高飛的明天。

當時的河北,與唐山一樣,經歷著發展方式之痛:新舊動能轉換不快,發展質量效益不高。

忙碌的河鋼塞鋼熱軋車間。河北日報記者賈恆攝

如何擺脫“路徑依賴”,順利爬坡過坎?

2017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張家口考察時強調,“去產能特別是去鋼鐵產能,是河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硬骨頭,也是河北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關鍵之策。河北要樹立知難而上的必勝信念,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

言之諄諄,意之切切。

以“鋼鐵意志”去調轉,河北邁入綠色發展軌道。

在唐山樂亭經濟開發區,從市區搬遷而至的河鋼集團唐鋼公司“生長”在離海最近的地方。

今年1月7日,河鋼集團和韓國浦項聯手打造的高端汽車板項目在這裡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6億美元,是近年來中國鋼鐵行業單體投資最大的外商合資項目。

如今,河北鋼鐵產能由峰值時的3.2億噸壓減到2億噸以內,“煤電圍城”“鋼鐵圍城”的歷史難題得以破解。

認真貫徹總書記“推動河北產業結構實現戰略性轉變”的重要指示,河北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做大做強12個省級主導產業和107個縣域特色產業,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產業結構由“二三一”歷史性轉變為當前的“三二一”。

深化放管服、金融、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

“河北的鋼鐵”扎根塞爾維亞。2016年6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貝爾格萊德參觀河鋼塞鋼。

河鋼塞鋼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際產能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樣板工程。今年上半年,河鋼塞鋼鋼材產量同比提升22%,銷售收入同比增加48%,繼續保持良好經營態勢。

按照省委十屆二次全會部署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門強力推進擴大投資和項目建設﹔加快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競爭力、更加富有活力的營商環境,今年以來推出139項改革舉措。

開放的河北,奮進的河北,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西柏坡,歷史、現實、未來的交匯點。

1949年3月23日離開西柏坡,毛澤東主席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2013年7月11日來到西柏坡,習近平總書記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重返西柏坡,是一次繼承,也是一次起航。

作為“兩個務必”誕生地,“進京趕考”出發地,河北踐行囑托,奮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革命聖地西柏坡。河北日報記者賈恆攝

(一)

9月25日,西柏坡村。坐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77歲的村民閆青海講述起那次難忘的座談會。

2013年7月11日,在著名的九月會議舊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座談會。作為村裡的老黨員代表,閆青海參加了那次座談。“總書記面帶微笑,和鄉親們一一打招呼、握手,緊張的心情一下就放鬆下來。”

至今,那次座談仍深深印在閆青海腦海:“總書記談的是‘趕考’。”

面對歷史和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趕考”問題:“全黨同志要不斷學習領會‘兩個務必’的深邃思想,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總書記意味深長地說:“正是因為始終強調和堅持‘兩個務必’,我們黨才能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團結帶領人民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跳出歷史周期律”的答案,更反映出執政黨深植於心的清醒。

“這裡是立規矩的地方。”

在西柏坡紀念館內,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六條規定”展板前久久駐足——這是共產黨人“進京趕考”前定下的規矩。

閆青海(中)給孩子們講奮斗創業的故事。 新華社發

一一對照這些規定,總書記說:“不做壽,這條做到了﹔不送禮,這個還有問題,所以反‘四風’要解決這個問題﹔少敬酒,現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少拍掌,我們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這一條堅持下來了﹔第六條,我們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作風問題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執政基礎。

一張菜單雖小,但在賈春紅看來卻意義非凡。她是阜平縣一家經濟型酒店的餐飲部經理。2012年12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阜平縣考察,當晚就在縣城這家酒店用餐。

賈春紅記得清楚:紅燒雞塊、阜平燉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個肉丸子冬瓜湯﹔主食是水餃、花卷、米飯和雜糧粥。當時十人一桌,吃的是簡單的四菜一湯,還特別交代不上酒水。

就在這次考察的20多天前,中央政治局剛剛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

總書記率先垂范,並帶頭嚴格執行,為黨員干部樹立了典范、作出了表率。

青山環抱,碧水相依。今年4月23日上午,剛到河北工作的省委書記倪岳峰,帶領省領導赴平山縣西柏坡調研學習。

重溫崢嶸歲月,倪岳峰一路聽、一路看、一路學、一路思。“要自覺踐行‘兩個務必’,牢記西柏坡是‘立規矩的地方’,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從省委常委和省級領導干部做起,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持續優化淨化政治生態。”他向大家說。

西柏坡之行,不僅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宣示、一次思想作風的動員,更是對西柏坡精神的重溫和傳承。

辦好河北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

河北省委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常抓不懈,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扎實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切實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全省上下堅定不移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實施疫情防控、經濟發展、平安建設以及開發區、省屬國有企業等專項考核,激發各級干部擔當盡責、真抓實干。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大力精文簡會,轉變干部作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干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

如今,在河北,“堅決一點、快一點”成為一種自覺,“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成為一種常態,廣大黨員干部時刻敲響“落實落實再落實”的奮進鼓點,動起來,干起來。

燕趙大地,政治生態持續優化。

正值中午,屋內窗明幾淨。端起一碗熱氣騰騰的腌肉面,閆青海笑得滿足:“住上新樓房,冰箱、彩電要啥有啥,70多年前共產黨‘進京趕考’,為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日子!”

趕考腳步不停,趕考故事永續。

(二)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

這首70多年前從平山縣西柏坡鎮北庄村唱響的革命歌曲,傳遍了全中國,唱到了新時代。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北庄村全體黨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希望你們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把鄉親們更好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牢記囑托,團結奮進。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北庄村正大踏步前進。

走進村民王俊彥家,剛剛炒出鍋的紅薯片香氣扑鼻。“如今在村裡的公益崗位上班,一年收入3萬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俺打心眼兒裡感謝總書記!”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北庄村團結食堂的工作人員在打掃衛生。 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去年,北庄村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村集體收入從6.5萬元增長到120萬元。

偉大的事業需要並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

在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河北這片熱土孕育出許多珍貴的精神財富。

2016年7月28日,唐山抗震40周年紀念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唐山視察第一站,就來到唐山地震遺址公園。

40年前,7.8級大地震猝不及防,百萬人口的唐山頃刻間夷為平地。

紀念牆的碑記,清晰記載了大災之后的壯舉:“冒余震之危、飛石之險,匍匐互救、扶危拯絕,慷慨舍身、義薄雲天。”“中央關懷、舉國支援、軍民攜手、同赴危艱,櫛風沐雨、重整家園。”……

這是英雄的城市,這裡有英雄的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表情肅穆,向唐山大地震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敬獻花籃,並向紀念牆三鞠躬。

總書記深情地說:“在同地震災害斗爭的過程中,唐山人民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我們今天要繼續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英雄是時代的標杆,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一位河北的農學教授,也曾讓習近平總書記牽挂於心。他就是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35年扎根太行,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多萬農民脫貧致富。

2016年4月10日,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年僅58歲。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稱他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國走了,更多的人正在成為“李保國”:目前,河北農大已組建“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分隊26支、小隊122支,奔波在全省各地傳授果樹栽培先進技術。

不忘來時路,方能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老書記好!”

2013年7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正定縣塔元庄村,一聲特別的問候從人群中傳來。

總書記轉過身,微笑著把手伸向這位老鄉。早在擔任正定縣委書記時,習近平就經常下鄉調研,是群眾尊敬的“老書記”。

總書記對群眾充滿感情,群眾對總書記念念不忘——一聲“老書記”,生動體現了黨與群眾間的魚水深情。

“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十分重要,隻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個共產黨員都有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我們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很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很有力量,黨的執政基礎就能堅如磐石。”

總書記的叮囑,至今言猶在耳,激勵著塔元庄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尹計平和村“兩委”一班人。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塔元庄村強化黨建引領,通過便民服務連心卡、黨員戶挂牌示范等方式,團結大伙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2021年,村集體收入突破32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萬元,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滹沱河水,奔涌浩蕩。太陽照在滹沱河上,折射出耀眼的金光。

……

參觀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縣塔元庄村“智慧農場”研學區觀賞。 新華社發(陳其保攝)

8月9日,石家庄太行國賓館,記者雲集,提問踴躍。中共河北省委“中國這十年·河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這裡舉行。

“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是總書記給河北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是目標,解放思想是方法,奮發進取是路徑。我們將以釘釘子精神,一以貫之抓好落實。”省委書記倪岳峰表示。

奮進新征程,燕趙兒女將一如既往,緊跟總書記、緊跟黨中央,忠誠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努力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交出優異成績單。

我們走在日新月異的現在,我們走向光明宏大的未來!

(責編:李雪晴、施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