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塞罕壩機械林場助力脫貧致富:“怪石谷”裡筑“金山”

塞罕壩機械林場助力脫貧致富:“怪石谷”裡筑“金山”

2021年10月19日17:41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塞罕壩機械林場助力脫貧致富:“怪石谷”裡筑“金山”

“怪石谷”裡筑“金山”

——從一村之變看塞罕壩機械林場助力脫貧致富

群山列峙,鬆濤翻滾。

59年,營造林114萬畝。這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的“綠色成績單”。如同一顆綠色種子,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的影響和帶動下,僅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森林覆蓋率,就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7.62%增加到如今的60%,森林面積達813萬畝,林草覆蓋率高達95%,居全省首位。

靠“綠”吃“綠”。如今,塞罕壩機械林場周邊區域的群眾,依靠勤勞的雙手,每年從這片茫茫林海中掙得6億多元的收入。其中,從荒山禿嶺到滿山披綠、從村集體收入一窮二白到存款千萬元的哈裡哈村,便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助力脫貧致富的一個典型代表。

怪石谷”變成“小塞罕壩”

“我們村面積全鄉最小,但林地面積最多。”站在村庄西側一處山頂,看著落葉鬆、油鬆、樟子鬆、雲杉等樹木一列列從山腳排到山頂,哈裡哈村黨支部書記趙艷杰自豪地說。

哈裡哈系蒙語,漢譯為“怪石林立的山谷”,簡稱“怪石谷”。

“抬頭望山禿,低頭見河干。山地脫皮下河川,沖走溝裡百畝田。大風一起難睜眼,一把柴火跑遍山。”這句順口溜,曾是哈裡哈村的真實寫照。

改變從1962年開始。

“當時塞罕壩機械林場剛剛建場,村裡響應縣委號召,組織發動群眾赴壩上支援造林。”趙艷杰說,目睹過林場的失敗,也經歷了林場的成功,村民們從林場建設者身上看到了“不綠塞罕、誓死不退”的決心,學到了科學實用的育苗和造林技術,激發了大家綠化山川的積極性。

“寧可不吃糧,也不能再吃沙。”憑著最朴素的想法,哈裡哈村成立了“黨員植樹突擊隊”,扛起鎬頭和鐵鍬,背著水壺帶著咸菜窩頭,拉開“怪石谷”造林行動。

1977年,十年造林初見成效。眼看荒山披綠裝,但一場嚴重雨凇突襲壩上地區,不僅塞罕壩機械林場損失慘重,哈裡哈村也未能幸免。“胳膊粗的冰坨子壓折了一片片林子,看著滿山倒伏的樹木,許多百姓心疼得好像自個兒骨頭折了,哭著癱軟在地上。”趙艷杰說,當時的老支部書記韓明起站在滿目瘡痍的林間,大聲說:“樹被壓垮了,可以再種,哈裡哈人的脊梁永遠壓不垮。”

絕望孕育著新的希望。從山上清理下的廢木,賣了1.5萬元。哈裡哈人突然意識到,種樹不僅僅能綠化家園,更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收入。村裡用賣樹的錢,購置了一台拖拉機,搞起運輸,相繼成立了燒酒廠、木材加工廠、養豬場,村集體逐漸有了收入。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康文有的帶領下,村裡建立了近200人的植樹專業隊,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擴大了苗圃種植規模。自此之后的30多年,他們將2.3萬畝的“怪石谷”全部植綠,森林覆蓋率達78%,被譽為塞罕壩壩下生態第一村。

描繪“共同富裕”新藍圖

行走在哈裡哈村的山林之間,除了漸漸消淡的斑斕秋色,一群或悠閑覓食、或靈動跳躍的梅花鹿,成為林間一抹亮色。

“這個鹿場兼顧經濟和觀賞價值,鹿茸可以年年有收入,賞鹿可以吸引游客,為旅游產業聚集人氣。”看完鹿場,趙艷杰又帶領記者來到村裡新建的主題民宿。

一棟白色的二層小樓,20間干淨整潔的標間,無處不在的“塞罕壩”元素圖文,可盡覽塞罕壩創業史,盡賞塞罕壩四季美景。

“不光我們客房有特點,餐廳更是一大特色。”走進一排寫著“為人民服務”“紅色記憶”“青春記憶”的平房,趙艷杰告訴記者,餐廳除服務游客外,還每天為全村60歲到80歲的老人提供平價餐,為8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餐。有特色有情懷的民宿,開業第一年,便收入5萬元。

走出民宿,不遠處有一片白牆灰瓦的搬遷小區。“走,到我們新家坐坐。”剛從山上查看完退耕還林地裡幼苗長勢,60歲的村民康有良熱情地發出邀請。康有良的新家三室兩廳100平方米,干淨整潔,家具家電一應俱全。

“5年前,我家住在山溝裡,下雨下雪出門很難,買袋米要扛著走2公裡山路。退耕還林后,又搬進了新家,有時間到林場修枝打草,能收入兩萬多元。”談到如今的生活,康有良句句離不開樹。

康有良給記者算了筆賬:在林場採蘑菇,勤快點一天能採100公斤,收入五六百元,每年各類山貨能賣一兩萬元﹔村集體收入分紅,每人每年最多能分400多元,他家最多時分到了近3000元。

經了解,記者得知,哈裡哈村所有林地,以及鹿場、羊場、民宿等產業全歸村集體所有。經過多年積累,村集體存款已達1000萬元。每年村集體通過公益林生態補償金、羊場、民宿、土地流轉、銀行利息等可收入100萬元。

“如果塞罕壩不建林場,哈裡哈村也不會借力改善生態、積累家底、發展產業。”趙艷杰說,林子是大伙兒齊心協力種的,“綠色寶庫”的紅利也一起共享。

“二次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找到郭井龍時,他正帶著十多個村民在一片地裡收胡蘿卜。“剛帶領大家在林場割完1000畝草,馬上就要入冬了,林場沒啥活兒了,抓緊時間干點農活兒,明年開春繼續到林場干活。”郭井龍自小參加村裡植樹造林,是個造林、營林的好把式。

“苗圃栽植容器苗要‘苗正、土實、水足’,隻要做好這幾步,容器苗上山,個個能活。剪枝貼根兒手穩快鋸,口平不流樹油,樹型好成材率高……”正是有了過硬技術,20多年前,郭井龍成了這支林海“淘金”隊伍的領頭人。

從每天20元,到如今每天100多元,一年長達七八個月的務工期,塞罕壩為這支隊伍持續提供了穩定收入。

“每人每年最少能掙2萬多元。”郭井龍說,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到塞罕壩機械林場調研考察,讓他和工友們都十分激動。“總書記夸這片林子長得好,我們也自豪,因為我們也是參與者。”

據統計,塞罕壩機械林場長期與300多支營造林務工隊伍開展合作,年均發放勞務資金600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達1.5萬元。在林場的引領帶動下,周邊百姓通過發展農家游、手工藝品、土特產品加工等產業,每年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累計帶動1200余貧困戶1萬多人口脫貧致富。景區內120余家旅游服務經營場所,每年為周邊百姓提供1萬余個就業崗位。

為更好地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哈裡哈村將打造生態功能區、旅游康養區、特色兗州區、農業觀光及農事體驗區、綜合服務區、易地搬遷安置區為支撐的“美麗滿鄉”田園綜合體,助力鄉村振興。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發展離不開周邊區域百姓的支持,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也是林場‘二次創業’的一個主要目標。”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說,目前,林場已正式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在“二次創業”中,塞罕壩機械林場將通過勞務用工等形式,吸收周邊群眾參加森林經營、護林防火等工作,進一步釋放林業生態富民功能。積極開展林下種植羊肚菌、紅景天、金蓮花等試驗研究工作,引導帶動周邊區域發展鄉村游、農家樂、養殖業等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力爭經過10年的建設發展,林場實現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綠色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成果區域共享,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目標。 (河北日報記者 陳寶雲)

(責編:王紅、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