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白洋澱治理多措並舉 “華北明珠”重放光彩

白洋澱治理多措並舉 “華北明珠”重放光彩

2021年07月16日14:41  來源:新華社

魚躍水面泛漣漪,葦綠荷紅蛙鳥鳴。這裡是位於河北雄安新區的白洋澱。

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360平方公裡的澱區內,有143個澱泊和3700多條溝壕,古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

在澱區許多老人的記憶中,白洋澱水質清澈,口渴了捧起來就能喝,家裡做飯也是用澱裡的水。但隨著機械船的增多、上游企業排污、澱區百姓生活污水直排等,白洋澱水質一年不如一年。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為白洋澱的環境改善帶來了機遇。在雄安新區設立之初,專家就曾表示,雄安新區開發建設要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澱生態功能為前提,要從改善華北平原生態環境全局著眼,將白洋澱流域生態修復作為一項重大工程同步開展工作。

雄安新區設立后,從流域治理角度出發,統籌考慮了水量、水質、生態三大要素,通過補水、治污、清淤、搬遷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以全面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使“華北明珠”重放光彩。

為做好白洋澱生態補水工作,河北省水利廳成立了協調小組,謀劃建立了白洋澱生態補水長效機制,連續多年向白洋澱進行補水,目前累計實施生態補水10多億立方米,對改善白洋澱生態和水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說,近年來,雄安新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白洋澱生態和水質,包括嚴格管控外源污染﹔加強內源治理,推進澱區及周邊污染整治。

“雄安新區成立以來,白洋澱水質逐年改善,從2017年劣V類,到2018年V類,再到2019年Ⅳ類,一年一個台階。”吳海梅說,“2020年白洋澱水質達到近十年最好水平,實現了‘全域Ⅳ類、局部Ⅲ類’的目標。”

“30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如今又重新出現在白洋澱了。”今年57歲的安新縣小張庄村村干部張福慶從小生活在白洋澱邊,2018年開始任村級河長,每周在本村管轄的白洋澱水域巡河兩次。他說,鱸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現証明白洋澱水質變好了。

雄安新區安新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齊明說,2002年白洋澱濕地保護區成立時的科考報告顯示,當時白洋澱有野生鳥類192種﹔經過新的觀測與圖片整理,到2015年白洋澱野生鳥類為206種﹔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當地加大白洋澱生態保護力度,野生鳥類不斷增加,種類記錄合計達214種。齊明說:“去冬今春,我們在白洋澱及周邊范圍內,觀測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48隻。”(曹國廠、秦婧)

(責編:張佳藝、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