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雄安新區白洋澱:水清葦綠

雄安新區白洋澱:水清葦綠

2021年04月01日11:07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水清葦綠

366平方公裡的白洋澱,被譽為“華北之腎”,是雄安新區建設發展的生命線。

雄安新區設立之初,就突出了白洋澱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

按照“控源、截污、治河、補水、搬遷”思路,全省上下通過白洋澱上下游協同治理,不斷加強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白洋澱水質同比持續好轉,雄安新區的生態底色正越筑越牢。

數據顯示,在2019年白洋澱水質由Ⅴ類好轉至Ⅳ類的基礎上,2020年白洋澱水質持續好轉,湖心區水質為Ⅳ類,其中採蒲台、燒車澱2個點位6個月達到Ⅲ類,實現“全域Ⅳ類、局部Ⅲ類,消除Ⅴ類”的目標。

強化整治 澱區的水變清了

春季的白洋澱,碧水泱泱、蘆葦泛綠,清風拂面、水鳥飛翔,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小時候的白洋澱回來了。”安新縣東澱頭村黨支部副書記任小峰今年46歲,是土生土長的澱區人。他發現,這幾年澱裡的水越來越干淨,不僅看到了幾十年不見的鳑鲏魚,還吸引了天鵝、野鴨、鸕鹚等水鳥棲息。他期盼著,白洋澱能早日重現小時候“抓魚摸蝦”的水鄉情景。

白洋澱水質的變化,讓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一級調研員程鋼很有成就感。四年來,為了治理好白洋澱,他們實施了一大批治理項目。

唐河污水庫庫尾緊鄰白洋澱,由於“超期服役”近40年,污水橫流、垃圾成山,對白洋澱的水環境質量構成嚴重威脅。

2017年,雄安新區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深入調研污水庫環境現狀,制定“先洗臉,再排毒”的治理方案,一期清理處置唐河污水庫表面堆積的固廢和存余污水,二期統籌治理北庫土壤、底泥和地下水。

如今,再次來到唐河污水庫,放眼望去,污水不見了,垃圾也清理了,成片的矢車菊長滿河道,堤岸上綠樹成蔭、花草繁茂,不時還有路人駐足拍照。

“不斷深入生態治理,將污水溝打造成生態廊道。”程鋼說,今年,在鞏固唐河污水庫一期二期治理成果的基礎上,他們將規劃建設唐河郊野公園,建設南北兩庫堤頂路、堤防及堤坡等主要節點景觀,為新區及周邊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

污水處理站建設是排污治理的重中之重。2020年2月,省裡提出小型污水處理站III類水入澱的要求。而當時,雄安新區小型污水處理站污水處理技術隻能達到Ⅳ類水標准。怎麼辦?

“別看只是從Ⅳ類提升到III類,對污水處理來說,卻是過濾膜從微米級到納米級的區別,造價和難度完全不同。”程鋼說,就地改造顯然不現實,整整一個星期,他們都在找對策、想辦法。

“污水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最終,他們轉變思路,找到“尾水回用”這一突破口,實施了57個小型污水處理站尾水資源化利用和導排工程,將尾水輸送到澱外正在陸續建設的10座生態公園進行資源化利用。如今,小型污水處理站尾水導排工程已經完工,正在對生態公園的樹木、花草、道路等進行景觀建設。

為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白洋澱,雄安新區不遺余力:加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整治“散亂污”企業13591家﹔整治完成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和5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規范整治規模化以上畜禽養殖場(小區)378家,其中取締關停342家,現有36家建成糞污綜合利用設施。

生態補水 “華北之腎”不斷恢復

在位於安新縣同口鎮的馬棚澱入口區域,成片的蘆葦隨風擺動,這是雄安新區新建的孝義河入澱口人工濕地項目。

“通過退耕還澱,這裡變成水草豐茂的濕地,起到了涵養水源和恢復澱泊水面的作用。”安新縣同口鎮郝關村黨支部書記孫國壯說。

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長期以來飽受缺水困擾。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恢復澱泊水面,實施退耕還澱,澱區逐步恢復至360平方公裡左右。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合理調控澱泊生態水文過程,使白洋澱正常水位保持在6.5米-7.0米。

府河、孝義河是白洋澱上游長年有水入澱的主要河流。2019年,雄安新區在府河、孝義河入澱口處啟動人工濕地建設,總面積達到6.3平方公裡。去年,濕地實現主體完工,為白洋澱恢復了超過600公頃的濕地面積,每天能淨化入澱水45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一天的污水排放量。

這是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大手筆。經過多名國內外頂級專家分析論証,結合白洋澱流域特點和生態環境現狀,濕地建設創新採用了“前置沉澱生態塘+潛流濕地+水生植物塘”的組合式工藝,通過碎石、鋼渣、沸石等基質的科學配比,通過電化學效應以及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很好地發揮了去除總磷、總氮效果。

生態補水,是白洋澱生態治理的重要措施。

2019年,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主體完工,這是雄安新區設立后首個永久性水利工程。至此,白洋澱多水源補水機制基本建成,引黃河水、引南水北調中線長江水、引水庫水、再生水等,成為白洋澱生態補水重要且穩定的水源。

在省水利廳的支持下,雄安新區統籌利用各類水源,積極向白洋澱進行生態補水。2018年實施生態補水3.47億立方米,2019年實施生態補水4億立方米,2020年實施生態補水5.4億立方米,保障了“華北之腎”水量充盈。

“白洋澱水多了,水面變大了,具備了長時間大規模向下游補水的條件。”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2年白洋澱的最高水位達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狀態。去年3月-6月,白洋澱通過棗林庄樞紐和十二孔閘大規模向下游生態補水,補水約60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下游沿線各地缺水現象,改善河道水生態環境。

要讓澱水真正活起來,應放在更大的格局考慮。未來,雄安新區將突出互融互通理念,通過聯絡拒馬河等河流,東至渤海灣,西接太行山脈,形成連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綜合治理 村民享受生態福利

沿著曲折的水道坐船十幾分鐘,就來到安新縣王家寨村。跟往年比,碼頭廣場多了一處噴泉小景觀,清水噴涌而出,與周邊的小橋、綠植、廣場、葦蕩融為一體。

“這可不僅僅是景觀,還有生態治理作用。”王家寨村村民張四喜說,噴泉下方是一片20平方米的濕地,種植了水蔥、菖蒲、金魚藻等水生植物,可吸附水中污染物,起到進一步淨化水質的作用。

不僅如此,該村還建起了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治理設施,對污水進行全收集全處理,垃圾日產日清,污水、垃圾、糞污從此不再排入白洋澱。

澱區村治理,一頭關乎白洋澱污染治理,一頭連著村民居住環境。

為了保障治理效果,雄安新區創新採用特許經營的方式,引進專業化公司,對78個澱中澱邊村污水、垃圾、廁所進行一體化綜合治理。特許經營期為20年,公司負責自主投資、設計、改建、新建、運營,政府部門每年進行考核,為白洋澱農村生態治理提供了樣本。

生態好了,安新縣王家寨村村民辛春花抓住商機,開了一家叫作“望月島2號院”的民宿。響板驚魚、扣花罩、編葦席……這些澱區民俗體驗項目,讓辛春花家的民宿紅紅火火。

游客多了,村裡開民宿的也多了起來,從最初的6家發展到如今的30多家。辛春花的兒子辭去北京的工作,回來幫忙,母子齊心將民宿辦得有聲有色。

“魚不讓亂養了,看起來漁民損失不小,其實得到的更多。”安新縣邵庄子村村民邵小貝年近五旬,是白洋澱土生土長的漁民。隨著白洋澱全部取締澱區網欄網箱養殖,邵小貝干起了“農家樂”,吸引外地游客品嘗水鄉特色餐飲、體驗捕魚摸蝦生活。

受疫情影響,游客來得少,生意大不如前。邵小貝又玩起了網絡直播,將當地葦編、蒲扇等水鄉特色產品進行線上銷售。線上線下齊發力,提高了他的收入。

以澱興城、城澱共榮。在綠色發展理念之下,白洋澱迎來了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眾多村民體驗到了生態福利。(記者 貢憲雲)

(責編:王紅、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