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雄安建設者說:種下綠色 收獲希望

雄安建設者說:種下綠色 收獲希望

2021年04月01日10:40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種下綠色 收獲希望

3月24日,在雄安新區網信辦主辦的植樹活動中,300余名志願者在容城縣種下500多棵油鬆,為“千年秀林”再添新綠。

“連日來,這樣的植樹活動不斷在雄安新區展開。”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生態事業部成員楊尉棟說,前幾天,雄安新區氣象台發布了大風藍色預警信號,陣風達6至7級,他放心不下,特意到苗木新種地點進行了巡查。

千年大計,生態優先。2017年9月,帶著熱情與期盼,楊尉棟來到了雄安新區,參與“千年秀林”項目的准備工作,這是雄安新區設立后實施的第一個工程項目。

在楊尉棟印象中,“千年秀林”造林區域過去很多地方是庄稼地。2017年11月13日,在雄縣縣城西側9號地塊,他們種下了“千年秀林”第一棵樹。自此,綠意開始迅速在雄安新區擴張。

僅僅去年一年,雄安新區重點建設了環澱綠化帶、南拒馬片林、安新片林帶、趙北口片林、劉李庄片林、大清河兩側廊道、唐河廊道等,完成10萬畝造林任務,栽植各類苗木280余萬株。目前,雄安新區造林面積已擴展至41萬畝,基本形成了“三帶、九片、多廊”的綠色空間骨架。

親眼看著樹木慢慢長高,就像看到孩子長大一樣,楊尉棟對“千年秀林”有著特殊的感情。

跟傳統城市造林不同,“千年秀林”著眼長遠,探索在平原地區大面積建設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林建設,這在我國尚屬首例。

“近自然森林,就是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在適度人為干預下,實現森林自我調節、自我更新、自我演替。”楊尉棟說,樹苗年齡不一樣,灌木、喬木互相搭配,不同樹種混合栽種,這樣可以讓苗木充分競爭,優勝劣汰,留下優質、長壽樹種,最終形成近自然森林。

“千年秀林”處處體現著“雄安質量”。在選擇苗木的時候,一律選用原生冠苗,這種苗木后期可以長得高大挺拔﹔堅持用苗圃苗,不從周邊山林移栽樹木。

在容城縣城附近的造林現場,每個樹坑大小一致,地壟規規矩矩,支架整整齊齊。“我們對苗木採挖、運輸、裝卸制定了嚴格工序,每個環節精益求精,就像在車間做商品一樣。”楊尉棟說。

為避免一些新栽種的小樹苗被風吹歪,他們會栽一根竹竿支護,並用繩索將竹竿和樹苗進行捆綁。光是這小小的綁帶,他們也花足了心思,一端固定,一端留成活扣,盤成螺旋狀。這樣一來,隨著樹苗成長,這些綁帶會自動鬆扣,不至於出現勒樹情況,他們稱之為“雄安森林扣”。

在測量工具、定位設備、栽植設備、支護勁帶方面,類似“雄安森林扣”這樣的小發明並不少見,體現了“千年秀林”建設者的智慧匠心。

“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標簽。”楊尉棟說,人們隻要打開微信“雄安森林”小程序,掃一掃苗木挂著的“二維碼”卡片,就能迅速了解苗木的來源、樹種、規格情況。此外,“二維碼”還會全流程記錄苗木栽培、檢查、管護、修剪等信息。

這些樹木生長信息,都匯集在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中,未來,將對全國乃至全世界森林自然演替規律、林業技術研究提供詳實的數據參考。

每逢周末,容城縣平王鄉仇小王村村民李安定都會帶著孫子來“千年秀林”玩耍。走進林區,滿目翠綠,仿佛置身於一個天然的大氧吧,讓人感到舒心愜意。“以前沒事兒隻能在家看電視,現在好了,出了家門就是森林,我們不僅有了休閑健身地,還能當上護林員增加收入,一舉兩得。”李安定說。

“藍綠交織是雄安新區的底色,而‘千年秀林’是綠色的代表。”楊尉棟說,今年,他們將按照《雄安新區綠色空間規劃》要求,在鞏固前期造林成果的基礎上,積極謀劃好2021年植樹造林項目,強化市場參與,創新運營機制,努力在合作養護、冠名林、碳匯交易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構建雄安新區“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空間格局。(記者貢憲雲)

(責編:王紅、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