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雄安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雄安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2021年01月26日09:30  來源:新華網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建設綠色低碳新區和創新驅動發展新區。如今,在雄安新區177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300多個工地塔吊林立,10多萬名建設者晝夜奮戰,一個個建筑項目日新月異,一座承載著“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生態優先綠色先行 打好 “藍綠底色”

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新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要靠宜居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雄安集團生態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區在“千年秀林”9號地塊栽下第一棵樹。截至2020年底,雄安新區總造林面積已達41萬畝,樹木達200多種。

雄安新區容城縣高小王村村民對近幾年的環境變化深有體會:現在樹越來越多,天藍了,鳥多了,空氣清新呼吸順暢了,野兔、山雞在“千年秀林”裡也很常見。

登上“千年秀林”裡的二層觀景平台遠眺,茁壯的油鬆在寒冬中依然郁郁蔥蔥,欒樹、銀杏、國槐等組成的大片叢林,靜靜地等待春天的到來。

根據規劃,未來雄安新區將鑲嵌在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之中,藍綠空間佔比穩定在70%。其中,“千年秀林”是“綠色”的代表,而“藍色”指的是“華北明珠”白洋澱。

白洋澱之於雄安,猶如西湖之於杭州。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表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保護關系到區域生態安全和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直接影響著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進程。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程鋼說,2020年雄安新區謀劃實施了9大類、40個白洋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累計實施9次府河上游保定雨污水下泄應急處置工作,確保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澱。

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副局長王榮說,截至2020年底,白洋澱360平方公裡內和入澱河流兩側外延1000米范圍內的稻田、藕田全面退出﹔關停澱區、澱邊以及境內上游河流1公裡范圍內的畜禽養殖場(戶)4069家。同時依托區域調水工程,白洋澱生態補水共約5.56億立方米,白洋澱湖心區水質達到Ⅳ類。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雄安新區優良天數平均為226天。

水環境、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把雄安建設成為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了優美生態環境支撐。

當然,雄安新區的綠色,遠不僅於此。

雄安新區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也都將是綠色低碳的。綠色交通,優先鼓勵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全面保障公共交通,合理引導控制小汽車﹔對智能技術穩中求進,保持積極開放態度﹔堅持公交優先、慢行優先導向。

從綠色社區到綠色建筑,再到公共設施配套,綠色基礎設施包括生態海綿城市、綠色智能的供電系統﹔建設綠色儲能設施,節約電力資源﹔建設循環利用的環衛系統﹔這一切,都指向創造綠色美好生活這一目的。

貫徹新發展理念 打造創新發展示范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雄安爭當“改革先鋒”,通過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不斷推進制度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奮力打造優化營商環境的標杆城市和創新發展的示范城市。

在經濟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才作為發展第一要素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雄安新區要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尤為注重人口的發展和人才的引進。

前不久,雄安新區管委會正式印發《河北雄安新區居住証實施辦法(試行)》和《河北雄安新區積分落戶辦法(試行)》,自2021年起試行居住証和積分落戶制度,標志著雄安新區深化人口管理服務制度改革邁出堅實步伐。

雄安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雄安新區的居住証制度和積分落戶制度就是要向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期所需的各類人才最大程度地敞開大門,讓他們“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為新區建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深化“放管服”改革。雄安新區推進行政審批局改革模式,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積極推動國家部委審批權限向新區下放。河北省政務辦電子簽章在雄安新區應用落地,345項許可事項在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實現“無差別受理”。

開展“証照分離”全覆蓋改革,172項“証照分離”審批事項分類推進。企業開辦全流程1個工作日內辦結,35個“証照聯辦”事項辦理時限平均縮短62%。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雄安新區本級企業共有3516戶,注冊資本3198.04億元,其中北京投資來源的企業3021戶,佔比85.92%,注冊資本2368.90億元,佔比74.07%。

創新做好招投標工作。雄安新區全面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電子化招投標。2020年,雄安新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工程建設項目進場累計375個,同比增加78.57%,項目預算約2722億元,同比增加約719.88%。

探索符合新區建設發展需要的土地供應政策。據了解,新區綜合考慮建設發展需要,不斷完善土地出讓、租賃、租讓結合、混合空間出讓、作價出資入股等多元化土地利用和供應模式,為雄安新區重點項目土地供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政策供給。

數字與實體城市“孿生共長” 讓新區更智能

在雄安新區走訪,除了能看到到處塔吊林立和熱火朝天的場景外,看不到的“雲上雄安”數字智能之城也在同步進行。

城市計算中心、塊數據平台、自主可控區塊鏈平台、數字道路分級標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一批城市級智能平台的搭建、一批標准的印發、一批新基建項目的落地,雄安新區智能城市“破繭而出”。

雄安新區首席信息官張強介紹說,雄安新區已經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台”(城市計算中心、物聯網平台、視頻一張網平台、CIM平台和塊數據平台)為核心的智能城市基礎框架,多項關鍵技術已經實現創新突破。

雄安新區規建局副局長劉利鋒說:“傳統的智慧城市往往更多關注建筑、交通、水務、園林等某一行業或領域的智慧化,而雄安是基於CIM的全城智慧化,在此平台上可以把城市各專業數據進行集成,從而達到規劃一張圖、建設監管一張網、城市治理一盤棋的新格局。”

通過規劃建設BIM(建筑信息模型)審批系統,可以看到雄安新區各類工程項目,隨著規劃、設計、施工到建成在平台上全過程的孿生共長。在雄安數字“孿生城市”上,還能看到“地下”城市版本,各類綜合管廊、智能控制裝置部署其中。建成后的雄安新區,空中不會有電線,地上甚至很難看到一個井蓋。

“隨著各片區的建設和投入運營,數據將賦予城市管理越來越強大的能力,將有力支撐雄安整座城市的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劉利鋒說。

“在數字城市標准方面,我們已經制定出台了15項標准,同時城市計算、數據平台、區塊鏈等一些關鍵技術正在加快落地,整個雄安新區數字城市正呈現從0到1的突破。”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吳海軍說。

據了解,2019年雄安新區67個重點建設項目當年全部實現開工,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亦全部實現開工建設﹔近兩年累計完成投資近兩千億元,重點建設項目中近30個已完工,50多個項目正有序推進,計劃於2021年陸續完工。

隨著項目建設深入,容東片區安置房、容東片區再生水廠一期工程、史家胡同小學雄安校區、悅容公園等50多個項目將陸續實現完工,雄安新區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水利防洪、生態環境建設基本框架形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能力全面提升。

雄安,這座承載“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重托的未來之城,正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朝著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的目標扎實推進。(記者 曹國廠 高博)

(責編:李雪晴、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