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面向未來,營造更美人居環境(開卷知新)

面向未來,營造更美人居環境(開卷知新)

2020年12月22日09: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面向未來,營造更美人居環境(開卷知新)

圖片來自影像中國

圖片來自影像中國

圖為雄安新區企業辦公區。

結合不同地區的不同需求,在現有城市空間資源基礎上去織補、更新與提升

秉承“實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理念,以節儉為設計策略,以適宜技術為設計手段,創造出環境友好型的人居環境

諸多體驗型智能技術讓建筑“活”起來,成為“人—物”互動體驗的智能建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鄉建設領域有三大具體目標:一是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二是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三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運用前沿科技最新成果,人居環境的未來值得期待。

城市建設發力“存量提升”

2019年,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到約60%,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新發展階段,城市建設邁向“存量提升”。具體來說,應當結合不同地區的不同需求,在現有城市空間資源基礎上去織補、更新與提升。需要保護的,不僅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挂牌”文物保護建筑,更是所有可以被改造利用的建筑。需要提升的,不僅是少量單體建筑,更包括整體街區品質﹔不僅是實體建筑,也包括建筑之間不同尺度、不同層級的外部公共空間品質﹔不僅是地上空間,也包括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與利用。

在城市交通和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上,不僅要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也要提升步行、慢行系統的體驗感和便捷度﹔不僅要大力發展城市間長距離的快速交通,還應關注城市交通系統的接駁換乘﹔不僅要提高集約式的城市水、暖、電系統的效率,更要有機結合各地不同特點,發展分布式、多元化的基礎設施配套系統。此外,城市存量發展還需秉承韌性城市的發展理念,守住城市安全底線,提高城市防災抗災能力,綜合應對各種安全風險。

系統打造城市綠色生態

打造綠色生態環境是一個大的系統性問題。從城市層級來看,可以從五個方向努力。其一,增加總體綠量。這不僅指加大城市公園的建設,還指重視社區綠地和房前屋后分散綠地的植樹量,同時鼓勵市民參與陽台、屋頂和牆面等立體綠化的構建。其二,疏解空間,保証城市風廊、水系與外部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銜接。其三,著力建設綠道和分布式的體育運動場地、設施,發展健康運動的公共空間。其四,推動城市清潔能源建設,充分利用大面積的建筑屋頂資源,普及太陽能光伏系統,把“耗能”的城市轉化成“產能”的城市。其五,結合不同地方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綠色市政、綠色交通、綠色建設、綠色運維的全維度和全過程的管控標准。

從建筑層級來說,一方面,大力推廣建筑節能技術﹔另一方面,秉承“實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理念,以節儉為設計策略,以適宜技術為設計手段,創造出環境友好型的人居環境,做到“少擴張多省地、少人工多自然、少拆除多利用”。通過這“三少三多”,節省土地資源,引導健康生活方式,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實現更全面和長久的節能環保。此外,通過建筑布局的優化、建筑內部的用能分區、建筑開放空間的營造,也可以有效減少用能空間和用能時間。這不僅將系統提升建筑的節能性能,還可以讓使用者擁有綠色健康生活,形成氣候響應型的綠色建筑新風貌。

技術集成成就智慧建筑

近年來,智慧建筑顯示出廣闊的創新前景,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從建筑設計來說,三維建模、虛擬現實技術早已替代傳統的二維體系,成為方案創作的重要工具。同時,三維信息模型工具對設計全過程的技術協同、造價控制、工藝流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氣候參數、環境參數、日照參數進入模擬計算,則引導了建筑從布局到形態到空間組織的綠色設計走向。此外,參數化設計推動建筑形體和裝飾面材向非線性化方向轉變,形成新的建筑語言。從建造來說,“全現場施工”正在向“工廠生產、現場裝配”方向發展,無人化的建造機已經出現,有效減少人工和材料消耗,提高質量和速度。對於小型建筑和構筑物項目,新型膠性材料的應用推動了3D打印的智慧化建造技術迅猛發展。

網絡信息技術已成為智慧建筑的標准配置,滿足不斷提升的工作、生活需求。各類設備設施技術數據的採集和協同,大大提升了運行效率,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建筑安全和防災應急疏散的監測和警示系統,燈光調控、環境感應顯示與建筑界面的一體化……諸多體驗型智能技術讓建筑“活”起來,成為“人—物”互動體驗的智能建筑。目前,智慧建筑的基本理論和技術路線已經清晰,許多技術集成在實驗室中已經實現,距離廣泛應用於建筑工程指日可待。

綠色、智慧技術將全面推動“規劃—建筑—技術—材料與產品研發”的全體系構建,形成“綠色、生態、宜居、智慧”建設新局面,為人類居住環境改善帶來光明前景!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崔 愷)

制圖:蔡華偉

(責編:何美萱、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