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河北雄安: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之城”

河北雄安: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之城”

2020年01月20日10:11  來源:河北新聞網
原標題:河北雄安: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之城”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之城”

——《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專家解讀(上)

《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下簡稱“兩個規劃”)獲批復,頂層設計將逐漸精准落位,雄安新區核心區域面貌變得立體而鮮活。

兩個規劃編制的背后,凝聚著數千名國內外各領域頂尖人才的智慧,他們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高質量編制規劃。

日前,記者來到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專訪規劃設計專家。通過專家對兩個規劃進行解讀,空間布局、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智能城市、優美生態環境、先進交通體系等各方面的頂尖設計令人贊嘆,高質量高標准的“樣板之城”更加清晰可辨。

● 遵循中華營城理念,構建嚴整有序、自然靈動、職住平衡的空間格局

起步區作為雄安新區的主城區,肩負著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時代重任,承擔著打造“雄安質量”樣板、培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引擎的歷史使命。啟動區作為雄安新區率先建設區域,承擔著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落地、高端創新要素集聚、高質量發展引領、新區雛形展現的重任。那麼,起步區、啟動區將打造怎樣的空間格局?專家們一一揭開了面紗。

“對於規劃而言,空間布局是重中之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表示,雄安是創新之城,高端人才更加追求品質生活,往往在工作中享受生活,在生活環境中啟迪工作,好的環境和有品質的空間,可以激發創新活力。傳承中華優秀的營城智慧和理念,結合新時代要求加以創新,成為起步區和啟動區空間布局的重要遵循。

“我們古人注重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和諧產生美。古人規劃之初,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踏勘現狀。《詩·大雅·公劉》中說‘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就是去研究地形、地貌、地脈、水文,然后趨利避害,隨形就勢,因地制宜。”楊保軍表示,起步區按照“北城、中苑、南澱”總體格局,傳承中華營城理念,借鑒當代城市規劃建設經驗,創新未來城市發展模式——起步區北部地勢較高,建設條件良好,緊湊高效布局城市組團。中部地勢低平,恢復歷史上的大溵古澱,形成具有生態景觀特色的城澱過渡空間。南部臨澱區域,塑造傳承特色文化、展現生態景觀、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澱濱水岸線。

城市風貌上,形成“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城市空間意象。“一方城傳承中華營城理念,就是要構建嚴整有序、綠廊環城、中軸對稱、格網均勻、開放包容的方城形制。”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朱子瑜稱,方城外,結合水系和組團間綠帶,形成藍綠環繞的自然景象﹔方城內,控制建筑界面,管控街道空間,形成建筑風格協調、組合方式豐富、空間尺度宜人的街區裡坊,構建生機盎然、清新明亮、藍綠交織的方城綠色格局。

啟動區承載展現新區形象和雛形的使命,也可謂新區的“顏值擔當”,搭建好生態本底是關鍵。順應自然、隨形就勢,依托澱泊、綠廊、水系,構建以“秀林、綠谷、澱灣”為骨架的生態空間結構。延續起步區“北、中、南”功能分區結構,通過南北向中央綠谷串聯,集中布局城市核心功能。以“雙谷”生態廊道為骨架,以城市綠環串聯六個社區,形成“一帶一環六社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啟動區規劃傳承平原建城理念,以藍綠空間為骨架,構建秩序規整、平直方正、窄路密網的街區格局。根據空間布局和功能布局,精心打造特色風貌片區,構筑多元地標節點,營造晝畫夜景的城市視覺景觀,塑造詩畫城澱、多元活力、精致怡人的總體景觀意象,形成啟動區重要功能和景觀節點。

“在功能布局上,要避免過去鐘擺式人員流動帶來的交通壓力,同時,以社區為單位,為人創造最大便利度。”楊保軍稱,啟動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落實功能混合、職住均衡、相對集中要求,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形成總部區、金融島、創新坊、澱灣鎮等7個特色產業和創新片區。

東西軸線與中央綠谷的交匯處,通過水中島的構思,形成啟動區最為核心的開放空間節點和公共活動場所。啟動區東北部布局大學園,南部臨澱灣區布局“島狀”創新聚落,打造生態澱灣鎮,設計突出小鎮空間簇群組合形態,小體量、庭院式建筑組群。

總之,詩情畫意的啟動區讓人艷羨。楊保軍情不自禁,賦詩抒懷:“環澱平林雜錦英,沿溪芳草綠橫生。遙看白鷺正飛處,佳氣蔥蔥風物新。”

● 承接北京優質創新資源,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加強創新和孵化,構建充滿產業活力的未來之城

雄安新區產業發展的重點是高端高新產業,啟動區和起步區如何布局?兩個規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獨具特色、優勢產業匯聚、充滿活力的未來之城的縮影。

“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今后通過自身創新創業孵化出來的產業,在空間上很好地融合起來,並且與我們城市的就業、生活很好地結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殷會良表示,在當前世界上形成共識的前沿技術、為下一代產業革命創造條件的產業,以及在我國產業體系中仍是短板或瓶頸的前沿技術,在雄安新區將率先創新,規劃布局,先行先試。

根據加快自身創新能力建設需要,起步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現代服務業等高端高新產業,為建設國際一流創新型城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核心支撐。

堅持以未來產業生態構建未來產業體系,以打造創新能力一流、結構優勢突出、產業生態領先、商務模式新穎、輻射能力強勁的高端高新產業集群為目標,優先布局高端高新產業,加快承接和建設一批重點產業基地,引進和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骨干企業,加快打造啟動區核心產業引擎,支撐新區產業創新發展,為新區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來說,啟動區集中打造金融島、總部區、創新坊等產業功能片區,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先行承接企業總部、金融機構、高端高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項目,盡快形成獨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優勢產業。

相關規劃專家表示,承接優質的產業資源,不是簡單搬來,而是要培育現代化經濟體系新引擎。這就需要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打造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平台。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能夠將北京一部分好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創新資源,在雄安新區很好地整合起來,通過創新體制機制,讓高端高新資源發光發熱。”殷會良表示,產業布局和選擇,要和城市的長期發展結合起來,將來吸引世界最好的創新資源,形成真正的集聚優勢,促進雄安創新能力建設。

此外,協調外圍組團和特色小鎮有序發展,共同構建區域分工合理、要素配置科學、結構鏈條清晰的產業體系。在周邊地區協同建設一批制造和配套基地,拓展起步區產業發展空間,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構建新區研發、營銷、孵化和周邊地區生產、配套、轉化的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建立產業退出機制,盤活空間資源,激勵高端高新產業不斷升級更新,保持產業發展活力。

● 肩負示范帶動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打造數字智能城市

“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是雄安新區規劃體系創新,在傳統規劃體系中,沒有控制性規劃這樣一個階段。”朱子瑜表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要創造“雄安質量”,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和總體規劃獲批復后,在實施控詳規之前,設置控制性規劃進行過渡。”

啟動區作為率先建設區域,肩負著在新區開發建設上探索新路的重要使命,高質量貫徹規劃建設全過程——堅持高標准建設基礎設施,高質量提供公共服務,高品質塑造城市形象,快速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載能力,著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載地、雄安新區先行發展示范區、國家創新資源重要集聚區和國際金融開放合作區,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形成一整套先進、系統、可借鑒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驗,全面展現新區雛形和階段性成果,為高標准建設、高質量發展雄安新區提供示范。

智能之城是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而雄安新區的智能基礎設施框架體系則是構建智能城市的重要支撐。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百度Apollo開放平台利用無人駕駛乘用車、商用巴士、物流車和掃路機等多車型進行展示,呈現出新區未來智能交通的應用雛形。此外,遍及辦公區的人臉識別系統、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地下智慧管廊、雄安森林大數據平台、智慧工地等等,雄安搭建的智能應用越來越多。“雄安新區要打造智慧宜居新城區,著眼於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工作人員楊鬆說。

起步區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建設,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構建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建設全球領先的智能安全主城區。與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面向未來統籌集約部署滿足多部門、跨行業數據應用需求的共用和專用傳感設施,實現城市運行狀態的實時感知、智能管理和運行維護。推動建設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實現現實城市與數字城市協同生長。強化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改變以往先建設后共享的模式,從源頭上打破數據壁壘。

楊鬆表示,著眼於未來城市發展要求,將智能基礎設施單獨作為城市各類基礎設施體系中的新成員,增加“通感知數據”,突出空間覆蓋和貫通互聯,提高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日前,雄安新區發布智能基礎設施創新成果,將在新區項目建設中同步建設運用。

“我們希望有一個完整的城市‘第八通’系統,來實現城市今后各類感知數據擁有共同的通道,讓城市有一個完整的神經體系。”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劉利鋒表示,新區創新推出雄安X-Hub(智能網關)系統,利用安裝到智慧燈杆或者其他城市家具上的智慧設施,推動雄安新區實現居民電、氣、水、煤等消耗計量儀表“四表集抄”。改變以往城市建設中,由於條塊分割、垂直管理模式難以實現統一的採集模式。“如果新區先進的智能基礎設施是強大的神經網絡,智能網關就是重要的神經元。”劉利鋒表示。

啟動區先行布置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全域覆蓋的5G及未來先進無線通信技術網絡環境,全面推動5G、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城市生產、生活、生態各個方面的深度應用——重點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網絡通信設施,構建城市傳感網絡和統一接入、統籌利用的數據融合共享體系,形成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相互映射、虛實融合的數字鏡像城市,實現現實城市與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協同並進發展。創新發展智能醫療、智能康養、智能教育等新模式﹔推進無人駕駛、車路協同、智能管控,提供方便、快捷的智能出行服務﹔實現通信、家居、娛樂等智能體驗,全方位感受5G和未來科技帶來的生活新變化、服務新維度。部署智能傳感設備,創新大氣、水質、環境的生態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生態治理能力。 (河北日報記者 張偉亞)

(責編:李雪晴、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